四川大图城市雕塑-028-87088711四川雕塑设计,四川雕塑厂,四川铸铜雕塑厂,四川不锈钢雕塑厂,成都雕塑设计,成都雕塑厂,成都不锈钢雕塑,成都铸铜雕塑厂

搜索
热搜: 雕塑 水晶 资料
注册

A

A

快捷导航
查看: 10630|回复: 0

清朝光绪仁寿县志 (建置、疆域、交通、堰塘、桥梁) 松峰乡

[复制链接]

1573

主题

1808

帖子

1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6432
QQ
发表于 2015-8-13 20: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光绪仁寿县志(建置、疆域、交通、堰塘、桥梁)

清朝光绪仁寿县志(建置、疆域、交通、堰塘、桥梁)
肖世德按:仁寿县现在为四川第一人口大县,人口普查登记为160余万,稍微超出四川安岳县,这还没有计算1958年划归威远县的越溪、碗厂、回龙等乡镇和1976年划归成都市双流县的籍田区的人口。
作为仁寿人,我曾下过点闲功夫,从四川省图书馆摘录清朝光绪1881年版《仁寿县志》部分内容。今把清朝仁寿县旧疆域和旧地名等以简化汉字录入并标点,必要处增加注释,供对仁寿县历史变迁感兴趣人士参考和指正。
2011-6-23 牛玉艳打字输入。
2011-6-28 肖世德增补再校。
卷一
补纂仁寿县志原志卷一
四川通省清军盐茶道分巡成绵等处前知仁寿县事娄县姚令仪 一如原纂。
知南充县事署仁寿县事京山李元 太初续纂。
同知衔知仁寿县事善化翁植 鉴订。
同知衔郫县知县署仁寿县事遵义杨作霖 济生补纂。
遇缺即补选教职归部选用知县邑人陈韶湘 协纂。
建置
禹贡梁州之域,汉犍为郡武阳县之东境,属益州部(寰宇记)
续纂:县在周为蜀国地,在秦为武阳县地。秦惠王使张仪伐蜀,开明拒战不胜,退走武阳获之,则地名起于蜀。秦分天下为郡县,武阳已置县矣,县治在今彭山县东十里,距蜀郡巉百余里,当属蜀郡。汉高帝分巴、蜀置广汉郡。武帝元光五年分巴、广汉置犍为郡,县始改隶。至孝昭帝始元元年犍为郡治移武阳矣,是时幅员广润,东界资州,西抵临邛,北接广都,南连南安,尽今仁井眉彭四州县之地。然今之西北境则广都地也。
晋置西城戍(通志)。
晋孝武帝太原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为捍卫(寰宇记)。
梁置怀仁郡,天监中立席郡(寰宇记)。
后魏废帝元年置普宁县、蒲亭县,属怀仁郡。恭帝二年置和仁郡平井、贵平、可昙三县(寰宇记)。
续纂:平井、可昙裁革无考。
周闵帝(一作武帝)元年置陵州(寰宇记)。置籍县(通志)。
隋开皇三年罢郡,以普宁属陵州,十年置始建镇,十八年改普宁为仁寿。大业三年废州为隆山郡。五年改始建镇为县(寰宇记)。大业初废籍县、蒲亭(通志)。
补纂:改始建镇为县事在大业四年,非五年也。按始建旧治在今镇子场,咸丰年间于场惠民宫隙地掘出隋碑,上镌始建县三大字,旁识大业四年。寰宇记以为五年,误。
唐武德九年割隆山郡属眉州。永徽四年,分贵平置籍县。天宝元年改仁寿郡。乾元元年复为陵州(寰宇记)。武德元年复隆山郡曰陵州(通志)。
唐元宗讳隆基,改隆山郡为仁寿郡(齐东野语)。
肖世德注释:清朝讳康熙帝玄烨的玄为元。
续纂:寰宇记记籍县条下已云隋废席郡为籍县,则不自永徽,始分置也。
五代属蜀(通志)。
前蜀后蜀领县五:仁寿、贵平、井研、始建、籍县(十国春秋)。
宋至道三年升州为团练使。咸平四年废使为州,并废始建县。熙宁五年废州为陵井监,又废贵平、籍县入广都。宣和四年改陵井监为仙井监。隆兴五年改监为隆州。乾道六年复置贵平、籍县(宋史)。
熙宁八年废州军监三十一,废县一百二十七(梦溪笔谈)。
汉张道陵经兹地,有山神称十二玉女指陵上开盐井。监以陵名志地也。文同奏疏谓因张陵以名井,复以陵井以名州。大观四年改名仙井,避其讳云(陵井监图经)。
续纂:仙井监者,张道陵所开之井也。井研志以其县为仙井,大误。
元宪宗时废贵平、籍县入仁寿。至元二十年废陵州,以县属成都府(元史)。
元至元中废井研入仁寿,其后复置(通志)。
明仁寿县属成都府(明史)。
补纂:隶成都西道。
洪武十年废井研入仁寿,其后复置(通志)。
国朝雍正五年仁寿县改属资州(通志)。
疆域
县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县在资州西二百里,东至资阳县界八十里,西至彭州县界五十里,南至井研县界六十里,北至简州界七十里,东西至井研县界九十里,西南至眉州界六十里,东北至简州界六十里,西北至双流县界七十里(通志)。
续纂:县四至交界之处凡十三州县。惟华阳界至更多,通志皆漏,何也。
出东门十里饥渴店,十里跑马滩,十里胡家坝,十里李家坝,十五里傅家场,十五里苏家滩(古苏甲滩),十里青石山,十里兴隆场,二十里何家场,十五里廖家湾,共一百二十五里,交资州界。又一百四十五里至资州城。
续纂:详纪路程新例也。夫路程者,勘验之所经,签票之所限,文报之所通,解运之所出,会哨之所向,乌可不详焉。
续纂:坝音霸,亦作坝,堰也。蜀人谓平川为坝。黄山谷诗曰君家冰茄白银色,殊胜坝裹紫彭亨
肖世德注释:该路今日分段为仁寿县文林镇至富家镇至球溪场至资中县城省道县道国道干线公路。
出东门七十里苏甲滩(即资州路),南行四十五里陆家场,十里甘泉寺,二十里石金刚,二十里青龙场,共一百六十五里交资州州判界。又三十里罗泉井州判署。
又由石金刚二十里交威远县界。
续纂:凡正书者大路也,凡附书者小路也。
肖世德注释:该路今日为仁寿富家镇至板桥至禄加场至威远连界场县级公路。
出南门二十里高店子,十五里偏坝河,十五里镇子场,二十五里飞凤崖,十里新场,三十五里汪家场,十里碗厂场,五里五皇场,十里积福场,十里查家场,二十里分水岭,共一百七十五里交威远县界。又一百二十里至威远县城。
补纂:新场废,距飞凤崖前十五里添设涂家场,因其地旧有涂家庙以名也。碗厂上之五皇场亦废,今称五皇庙。若毗连镇子场之五皇场,别是一集,距碗厂六十余里。
肖世德注释:镇子场今日为始建镇。查家场今日为越溪镇。该路今日为仁寿文林镇直连始建镇到涂家乡到汪洋镇,全程几为乡村公路,过去为县域主干石板大路。汪洋镇南铁马桥到碗厂到越溪1958年划归威远县,今日为威远县干线公路。
又由查家场,二十里曹家沟,二十里大斗罗汉,交荣县界。
又出南门,十里两河口,二十里姚家寺,十五里戴家坝,五里顺江场,十里五皇场。
出南门,五十里镇子场,二十里张家场,三十里松峰场,二十里回龙场,三十里复兴场,共一百五十里交荣县界,又十里至荣县城。
续纂:走荣县城,查家场为正路,回龙场为小路。
出南门,二十里满水井,十五里飞来石,十里韩婆寨,五里针匠店,十五里土桥档【凼】,十五里观音桥,五里徐家店,十里界牌铺,共九十五里交井研县界,又二十里至井研县城。
肖世德注释:满水井今日为满井场,针匠店今日为钟祥镇。该路今日为仁寿文林镇到井研县城213国道。
又由针匠店东行,十五里柏林场,十五里张家场(即荣县路),三十里松峰场(前荣县路),西行三十五里九块石,十五里余家场,交井研县界。
肖世德注释:张家场今日为彰家场。该路大部为今日仁寿钟祥镇至彰加至四公乡郑家坝分叉至松峰乡县级公路。
又出南门,三十里赵家场,二十里曹家场,二十里石丫口,五里高河坎,十里周家坡交井研县界。
出南门,十五里石阧坡,五里挖断山,十五里五显场,二十里新路口,十里河坝子,共六十五里,交青神县界,又四十里至青神县城。
出北门,二十里分水铺,西南行二十里光相场,交眉州界,又三十里至眉州城。
又光相场,二十里滥泥沟,五里牛路口大江雇船,二十里至眉州城。
又出北门,西行二十里高店子,十里倒石桥,十五里龙驹场,交眉州界。
肖世德注释:龙驹场今日为龙正镇。该路为今日仁寿文林镇至龙正至眉山市106省道公路。
出北门,三十五里梅桥铺,西行十五里伸脚店,十五里黄丰场,交彭山县界,又二十里江口,渡大江又十里至彭山县城。
又梅桥铺二十里杨柳场(即华阳县路),三十里永兴场,交彭山县界。
出北门,七十五里清水铺(即华阳县路),西行二十五里五圣场,二十五里黄龙溪(亦华阳界),五里嘉禾庄,共一百三十里交新津县界,又六十里至新津县城。
出北门,一百零五里籍田铺(即华阳县路),十五里龙堰寺,十五里渡大江古佛洞,十里华严寺,共一百四十五里交双流县界,又二十里至双流县城。
出北门,十里平顶铺,五里阴晴沟,五里分水铺,十五里梅桥铺,二十里杨柳场,二十里清水铺,十里石膏铺,二十里籍田铺,二十里煎茶溪,二十里秦皇寺,共一百四十五里交华阳县界,又七十里至华阳县城。
肖世德注释:石膏铺今日视高场,该路原为仁寿县到成都府主路,今日因修建黑龙滩水库,视高以南改走二峨山、文公镇到文林镇,为213国道干线公路。
又由秦皇寺东行,二十里奉国寺,交华阳县界。
又由清水铺东行,十里老君场,十里大林场,二十里罗汉河,十里单土地,交华阳县界。
又由东门,十里孙家河,二十里大滑石,二十里文公庵,二十里奥林场,二十里高家场,交华阳县界。
又由高家场,十五里涌泉寺,交简州界。
出东门,二十里朱家桥,五里舒家场,二十五里方家场,二十里向家场,二十里龙江寺,十里简州镇金桥,共一百里交简州界,又八十里至简州城。
又由舒家场北行,十五里秦家庙,十五里圆通寺,十里三星场,十里观音寺,交简州界。
又出东门,二十里陈家湾,十五里龙过滩,十五里张家桥,北行二十里龙桥场,二十五里简州老龙场,交简州界。
又出东门,三十五里青冈丫,二十五里谢庵寺,三十里白土镇。
续纂:俗以两山低处为丫或作垭,然皆非也。丫者,物之岐头。垭音坞,小障也,庳城也,当借作谺谽岈,谷中空貌或借作凹,土洼低下之处,理尚相近。
出东门,五十里傅家场(即资州路),北行二十里芋头场,二十里杨家场,十里白土镇,二十里茨笆坳,共一百二十里入资州界,又入资阳界六十里,至资阳县城。
又由芋头场北行二十里周龙场,十五里徐家尖山,共一百五里交资州地界。
肖世德注释:舒家场今日珠加场,芋头场今日玉龙场,白土镇今日北斗镇,该路今日为仁寿富家镇经北斗镇到资阳市106省道公路。
增补:仁寿县志疆域图还见地名
大林场--老君场--清水铺,马鞍山,金华山
县城天池山,跨鳌山县署,孟家店,平顶山,翳嘶山,雷月峰,飞泉山,超觉寺
陈家湾--龙渠滩--张家桥--老龙场--徐家尖山
陆家场--甘泉寺--石金岗--青龙场。碗厂--五皇庙--仙人山--积福场--查家场
城池
四面皆山,历代无城。前明正德七年巡道签事郝绾行视东西南三面稍平,督令砌石城三百余丈,寻圯(音已),尚存石墙七十五丈高一丈五尺门一(通志)。乾隆五十年邑令倪鼎铨重修城楼,额曰安阜。
续纂:县无城,不能城也。三嵎鼎立,街市居溪涧中,衙署在层峦之上。欲即衙署而城之,山势偏侧不足以卫民。欲合街市而城之,沟浍四达不足以聚民,欲连衙署街市而统城之,山峰各自屹然不相联络高高下下将数十里,虽十万金未足供修筑之费而形势散漫终非守御之地也。今署内周垣当是旧城之半,北街依山民舍即旧城基,巨石犹存废为墙阶矣。宋杨绍引水入城,城亦当在山上。今山上绝无居民,何以城为。
街道四坊象城门。东朝阳门,南拱寿门,西阜成门,北奉宸门。嘉庆元年邑令徐庆昭建。
县廨在隆山前,康熙六年邑令罗立建。(原纂)。
续纂:县署倚山,盖自宋以前。苏东坡玉堂观铭自注云陵州在高山上。文与可记云陵阳守居负山。
宋陵州守文同在州送通判喻郎中诗云:可笑山川为刺史,寂寥都不似州城。若无书史兼图画,便欲教人白发生。又:近日薄书全简少,吏人惟听两衙休。归来便只寻冠履,遶遍林亭山上头。又文同自然水石记云:陵阳守居负山悉石,西左砌层岩,余地丈许,平夷可屋。因植四楹,面午横楣,辟幽轩正对大林,高株缺间视远峰若画工引淡墨做峦岭嶷嶷时与烟云相蔽亏。爱此有佳趣复静密。公事少休即至宴坐伏息日计数取多乃去外,俗不得知。旁颓巨礓如瘤宜镌刻。遂磨治将纪建置岁月。沃水汤拭,见黝理若发状倾滩平波弥漫汛迤复叠先后伦次洼渊耸浪左右役目,自非天写神摹,人巧孰能为是,必由融结固已有坚包厚藏,待予始发章。物盖显晦,信在时人,理疑亦然。苟达此,与知命何远。虽尔即有形必复坏,倘后人加护,则传久未易泐(音勒)也。(名胜记).
署邑令中州王尔鑑诗曰:陵阳之署高以轩,迂曲石磴何盘盘。抠衣而上辟门户。排闼四壁生云烟。高岩古木插霄外,阴森翠结绿云盖。枝头好鸟时交声,吟破天风响天籁。公余峰顶开双眸,三隅翠涌胸前浮。远望青城并峨岭,恍登三岛游十洲。地灵从古鸣三凤,允文昌期万年颂。莫道今人逊古人,有志竟成休弛纵。芝岭霞飞花自芬,蟠溪一曲镇青云,闲来每上平云阁,无限溪山啸斜曛。(原纂)
邵鉴题立宁暑古桂树诗云:天香绍迭逐风来,金粟初逢一树开。自是仙家云外种,何年移向此中栽。又署后石上镌诗有城廓山林气自佳句,余皆磨灭,因足成之云:城廓山林气自佳,葱葱郁郁望中皆。跨鳌半月深藏寺,落马斜阳返照岩。芝岭春融花绣野,菩园人静鹤鸣阶。吟余只愧貂难续,镌壁空将晓岫排。(原纂)。
云间姚令宽和王明府韵诗曰:居高形势独轩轩,四围岚翠相萦盘。徒倚山半营官舍,斋云楼阁浮青烟。岩居超出尘埃外,禽为鼓吹松为盖。古木森森绕石岩。幽泉涓涓鸣秋籁。幽泉古木豁人眸,登高而望黛色浮。步步引人入胜景,何须更羡凌沧洲。峭壁横空翻若凤,宁园以箴不以颂。欲得广厦千万间,会见立宁民气纵。我来正值桂吟芬,峰顶攀条若步云。苍茫独立石坛畔,点点归鸦正夕曛。(原纂)
邵鉴荣深处赋云:仁寿县署后石壁上镌荣深处三大隶字,名姓俱剥落莫辨,爰为之赋。其词曰:陵阳官廨有宁园焉,小院回廊,深深花木,短垣曲径,步步云烟。走且循墙岩谷,则纤尘不到,贞占介石。诗词则巧匠纷镌,启之辟之,天开半壁。高矣美矣,灵志千年。厥有标题曰荣深处。俭谓檐之昂首,应劭所注非诬。(应劭屋檐注上林赋南云两头如翼然也)。或云侣之如翎,韵会修词足据。(韵会屋侣之两头起首为荣)。然尚稽尔雅之篇,亦复考山经之语,种类可思,草名其庶。(尔雅木谓之华,华谓之荣。山海经半石之山有草焉,生而秀,高丈余,赤叶赤华,华生穗间,名曰嘉荣)。则见擘巢留迹勒石垂芳,墨妙似秦之程邈,颖芒如汉之贾魴,不分今古,爰别圆方,拟仙人乘雾之行高搴字字,比神女凌波之象飞动行行。独惜代远年湮,雨淋风透,尘土争侵,枝柯交覆,藤萝班绞以成纹,苔藓陆离而若绣。偏旁之珠玉靡留,左右之龙蛇莫观。微茫欤。识一行与岁月俱销,隐约碧峣两字为神灵所守。呜呼噫嘻,昔人久去,陈迹日非,纳纳乾坤邃芦总幻,匆匆世事高岸增欷,绿野之短松安在,平泉之醒石奚归。吟吴子华延寿坊诗悟繁华兮如梦,抚苏坡公凌虚台记知成毁兮相依。探岣嵝之碑铭几经匿彩,访嫏嬽之秘籍敦表遗徽,惟此大书巍然三字,不虑六丁攫取坐镇名山,依稀二酉收藏翘临福地,譬若两重绮席尚少金莲绣罗谁留过客之低徊,亦如满案琳琅必须周鼎商彝始见奇珍之美备。物犹如此,应教锦绣名峰爱斯传焉,勿使荆榛(音真)碍骑度令芒鞋踏处。埈笠携时握管临描轻研雀瓦当总摹写细染松脂,弥觉山灵之不负,从知风骨之呈奇。磴泻红泉添玉润珠辉之秀,花开碧蕊增虫书鸟篆之姿。嘉荣直比甘棠美,何可一日而无之。(原纂)。
仁寿镜三大字邑令徐庆昭书于宁园石壁。(原纂)。
唐史翙(音会)仁寿镜赋曰;天宝初有献书阙下者言巴蜀之间有石镜,见于岩之半,仁寿之字昭然可观。仆深奇之,因而为赋。主上恢大宝阐鸿休仁风扬而元德布,寿星辉而皇化流,故得仙灵启瑞,石镜涵秋,无往不形鉴乃牟于此水有鼎而应道可喻,以虚舟懿夫化自天均。质非熔造亭午光射灵朝曙。早来洞穴之九仙对商山之四皓。炳昆岫之龙烛,倒风坛之竹扫。光能照乘不遗罔象之珠,迹在幽岩为启崆峒之道,动如秋水之澄,皎如寒雪之凝。如清夜之明月,若长江之片冰,其形不由于拂拭,其质岂假于句绳。君则无心,惟德之所感。山非自尔,喜神之有凭。左猿吟,右虎啸,万籁相听,聒(音国)群容必召虽复。晋有金饰之美,魏有银华之妙,何如辟魅而野鹿羞窥,爱舞而山鸡自照。昔之写形仁寿见瞻咸阳,倚玳瑁而称丽,挂珊瑚而益光。名传岁月,事著傔缃,咸播美于千古,孰归功于我皇。镜为之鉴,与明德而合符,石类于金,惟圣功之初应,可以示后世之千叶,可以轨前王之万乘,记事之简以光良史之书,颂美之词更动诗人之兴。法天法地之谓仁,不骞不崩之谓寿。惟仁也故能昭泰,惟寿也故能久长,万人咸识鄙石室之仙经,六体自然,轻汉图之卧柳,我大君犹抑而不纳,谦而不有。小人无益于补天,庶斯文之不朽。(张淑源志稿)。
续纂:赋言巴蜀间不专指陵州。今县境亦无此石。又晋书陆机传云仁寿殿前有大方铜镜,高五丈余,暗著庭中,见之写人形体,盖以殿得名,非县故事也。夫县以仁寿名矣,欲济斯民于仁寿之域,何可无镜之名哉。徐令刻三字于石,今而后即以仁寿镜为故事也可。
典史署在县署左。(原纂)。
儒学署在文庙前。(原纂)。
署前有古井,石刻源头活水四字。
驻防署在大牌坊街。(原纂)。
场镇
大安镇在仁寿县界,旧名永安镇(通志)。
仁寿县一乡,贵平县七乡,始建县五乡,籍县十乡,井研县七乡(寰宇记)。
前明县分十二乡,曰东林、兰池、上安乐、下安乐、上怡歌、下怡歌、上顺和、下顺和、玉屏、儒社、瑞云、汉阳。经献贼据蜀,屠戮凋残。国初招集流亡,编为东林、顺和、安下三乡(原纂)。
东街一甲高石嘴、泡马滩。
西街一甲孟家店、分水铺、梅桥。
东北顺和乡,分五甲:
一甲龙居场、大滑石、文公庵、兴隆场、松林湾。
二甲秦皇寺、煎茶溪、红花场、黄龙溪、嘉禾庄、籍田铺、洪相寺、石膏铺、大林场、白店铺。
三甲观音寺、三星场、延相观、圆通寺、高家场、中坝井。
四甲奥林场、老君场。
五甲杨柳场、清水铺、五圣场、永兴场、光相场。
西南安下乡,分五甲:
一甲方家场、向家场。
二甲龙桥场、张家场。
三甲白土镇、傅家场、谢庵寺。
四甲芋头场、周龙场。
五甲何家场、甘泉镇、石金冈。
东南东林乡,分五甲:
一甲赵家场、余家场、针匠店、满水井、五显场。
二甲镇子场、徐家店、韩婆寨、曹家场、观音桥。
三甲五皇场、顺江场、戴桥。
四甲朱家桥、青冈垭。
五甲苏甲滩、陆家场、张家场、松峰场、回龙场、汪家场、查家场、碗厂场、宝珠场、青石山、复兴场、集福场、新场。
塘堰
汉阳堰在陵阳籍县东五里。武德初置,引汉水溉田二百顷,文德元年县令陈充复修(玉海)。
续纂:通志谓汉阳堰在资阳县东五里,与仁寿何干。考玉海乃知即籍田铺之赤水也,沙岸善崩,是以历久不复修筑。
方家坝、草狭沟、鸳鸯池、太平桥十三堰在境内(通志)。
续纂:方家坝、曹家沟、太平桥皆在贵平寺一带,无引水为堰者。
古佛堰在顺和乡之古佛洞(原纂)。
乾隆三十五年彭山县令张凤翥访察古佛洞前锦江水势稍高,可筑堰口引水入沟,分灌华阳、仁寿、彭山三县之田。因会同华阳、仁寿二县勘明详准,而古佛洞堰口土松易坏。署仁寿令南曰廷请自洞上流里许鸡公坝开筑,然巉岩绵四百余丈,凿之匪易,而对岸南河之水直冲堰口,堤将不固,乃议自洞之野桂坝开凿,遂于三十八年十月兴工,明年二月工峻,终以水低堰高为病。乃改修洞之上流二里许,自罗家林堰口起至彭山县之江口为堰尾,计长八十余里。灌三县之田一万四百亩。议定章程:凿石筒三十三处,每田千亩给筒口三寸五分,不及千亩者递而减之,仍分上中下三则。自堰口至丰泽洞为上则,自仁谊筒为中则,自清良筒至堰尾为下则。因其则以定经费,每亩岁派上则银一分五厘,中则银一分,下则银五厘。如遇大修之年,每亩派上则银二分五厘,中则银二分,下则银五厘。凡车戽之田准下则。凡修垦之田报加派。凡岁修之费有赢余,即留以待来年之用。三县各设堰长一人,专驻堰头,防秋水之泛涨,随时修筑保护,而经费亦俾专掌之。堰长责之沟长,沟长责之水户,按亩完纳,核实报销。盖其章程之完善也如此。时经理之员则华阳县令王锡书、仁寿县令俞尔昌、彭山县令陈奉兹也,仁寿田计灌三千七百余亩(卷案)。
续纂:古佛洞之下访得古沟穿山洞而出,长五十七丈,开塞通淤,居然堰道,前人之开凿亦奇哉。
天生堰在治南五十里,冈峦四阻,积而成堰,故名。相傅此为石龙头也,北五里为石龙口,南十里为石龙腰,又南十里为石龙尾。尾有卸甲堰,蜿蜒数十里,登山望之俨然龙也(龙著诚采访)。
龙堰在龙严寺前,山形三周,缺其前面,即缺而堤之遂为塘堰,无源而善蓄,灌田二百余亩。
官渡水自威远分水岭起,三十里积福堰,又十五里五皇堰,又二十里高滩堰,又十里黎家堰,又二里魏家湾堰,又五里官渡堰,又五里和尚堰,又十里江口堰,又二十里回龙堰,又十里龚坝堰。
肖世德注释:官渡水今日一般称越溪河,发源地流域过去均为仁寿县管辖。1958年分出铁马桥以上江口堰以下属于威远县管辖。高滩堰1958年建成拱砌石坝,利用水力加工谷米。黎家堰,俗名大堰,为条石堆积石堤,联通魏家塘和黎家祠堂,为交通孔道,传清代黎鹤鸣资助修筑。魏家湾堰为乱石低坝,堵水雍高,春秋时节乡民扎高十几米的筒车提水灌溉,故今日七郎坡下黄家院子南侧有田,人称筒车田。官渡堰今在黎家祠堂南。和尚堰上有宋家桥,为近3米宽古石板桥,毛泽东时代为钟祥到汪洋县级公路卡点,1979年在上游临近修建新宋家桥,为7米宽高石拱桥。
石滚河石滚、官坝二堰。
赤水东瓜沱堰一座。
清水铺铁椿堰一座。
【通江水】绵泥沟,十里段坝堰,又十五里双桥堰,又二十五里青石堰,又五里通江堰,又二十里偏坝堰,又十五里顺江场堰,又二十里李坝堰,又二十里向家大堰,又二十里孙家堰。
宝珠溪水自松峯场起,十里花滩堰,又十里青狮堰,又二十里铁牛堰,又十五里青水堰,又二十五里八仙堰,又二十五里吕公堰,又十里王家堰,又三十五里老婆堰,又五里高硚堰,又十里观音堰,又十五里滑石滩堰。
肖世德注释:宝珠溪水为今日清水河,发源地在郑家坝凉风坳和七郎坡,均为仁寿县管辖。
杨柳场太乙坝堰、红土堰、观音谭堰三座。
奥林溪曹家大堰一座。
龙水,龙过滩二堰,又二十里张家桥三堰,又鸭子池一堰,又十五里放生池堰,又五里中和堰,又二十里辜家堰,又二十里白土镇又汉武里四堰。
续纂:县属自古佛洞堰而外,余皆溪水细流,无能为大堰计。民间因滩凿沟,以位置筒车而取水灌之,仅数十亩至百亩止耳。大旱之年,溪水断流,虽筒车亦为无用,故县属虑旱而无涝也。
补纂:以上所载诸堰俱系大溪筒车取水者也。县属山陬,水利维艰,然田陇凑成小溪,随地有之。倘能相其形势,分段绘图,督率斯民,合邑甃石修筑,一二稔间可告成。用水车灌溉,虽无筒车逸,而以自然利济无限田,绮交脉注,差免旱虑。
桥梁
迎恩桥、真武宫桥、三圣桥、挹仙桥、里仁桥、文林桥皆附城,跨鳌水。
迎恩桥乾隆五十二年修,三圣桥乾隆五十年修,挹仙桥乾隆十七年修,里仁桥乾隆五十二年修,文林桥康熙三十一年修(原纂)。
双桥、左家桥、王家嘴桥、大石桥、费家巷桥、观音桥、龙过滩桥、张家桥、踏水桥、朱家桥、中和桥、辜家桥、鸭子池桥、孙家坝桥、袁家桥皆跨龙水。
大石桥在治东十里,乾隆四十四年修。踏水桥在治北四十八里,雍正十一年修(原纂)。
太平桥、白塔寺桥、车漕沟桥、段家桥、金象桥、双桥、青石桥、通江桥、近坪桥、戴寺桥、广济桥、通济桥、谢庵寺桥、孙家堰桥皆跨偏坝河水。
金象桥在治南五十里针匠店,乾隆三十年修。青石桥在治南四十五里,乾隆十三年修(原纂)。
近坪桥碑记曰:余生涉历百川,褰裳履冰,备尝剥肤之苦,未尝不叹公孙侨溱洧济人为君子平政之先几也。仁寿治东三十里有偏坝河,系威荣二邑之通津,岸阔澜狂,几成巨浸。每春秋涨溢徒涉而飘没者踵相告。绅耆议建桥,恒以工巨为难。汪君朝魁独慨然捐资力成之。是举也,石程十余里,工役四百人,计资费五百余金,年余工竣,问名于余。余名之曰近坪桥。近坪者,汪君之字也。崇祯五年壬申春正月赐进士出身右春坊右中允兼韩林院编修井研陈演撰(李时畅采访)。
广济桥在县东三十五里。县尹王尔监诗曰崎岖山径里,宛转涧溪穿,野渡愁新涨,石渠利大川。虹蟠云际树,人影镜中天,彼岸回头处,更无深堑悬。(原纂)。
向家堰通济桥碑文曰:语云善建者基不改,善继者功不朽。吾蜀山水雄丽甲天下。仁寿,古隆州,西蜀名区也。治东二十里,土名向家堰,路通资邑、罗泉。重关交锁,询一要津,缺杠梁。问渡者,恒嗟匏叶。正德中有僧舟相与乡耆李克灿、方某会建一桥。顾以岁久尽颓,往来者病涉如故。兹有重公,号绍吾,讳文宣者,性好捐施,先建一桥于仁资境之猴爬滩,木石之需不呼将伯。后经此地,为之深太息焉,遂罄槖囊之贮,以纾厉揭之劳,不数月间功已告竟休哉。斯举宁独一方一邑之幸,即前方、李诸公当亦幸善后之有人也,非天下之义举而为不拔不朽者耶。虽然九州至广万古殊遥人迹往来之区如斯桥之应修者何限,津梁圯废之所如斯桥之应重修者又何限。天下后世非仅斯桥可以济也,予故特志之,一以庆新功,一以垂不朽,一以劝天下后世之义士。倘人尽如公焉,则通济之创实博济之倡矣,予且日望之。崇祯七年四月朔九日明赐进士第、中宪大夫河南按察副使、分守洛阳道、北京工科给事中李春旺撰(吴省三采访)。
松峯场桥、罗王坝桥、花滩桥、青狮凼桥、黄连桥、铁牛坝桥、清水河桥、灯草坝桥、八仙桥、观音滩桥、顾家沱桥、宝珠场桥、吕公桥、王家桥、斗尖子桥、苏甲滩桥、八洞桥、老婆滩桥、高桥、观音滩桥、滑石滩桥皆跨宝珠溪水。
苏甲滩(桥)在治东六十五里,乾隆三十七年修。
补纂:苏家滩桥年久颓圯,道光十三年邑人徐东九捐资重修。
镇金桥、贵平桥、梧桐桥、龙桥皆跨龙水。
葫芦嘴桥、新桥皆跨葫芦溪水。
小兰桥、清水铺桥、牛筋桥、双桥、观音桥皆跨赤水。
小兰桥在治北六十里,雍正五年修(通志)。
泉家坝桥、杨柳场桥、梅桥、贯坝桥、万年桥皆跨鱼蛇水。
梅桥在治北三十里(通志)。
白店坝桥、郭家寺桥皆跨石滚河水。
荫德桥跨阴晴沟水;高桥跨红岩溪水;黑坝桥跨兴隆场水;大滑石桥、小滑石桥跨滑石溪水
荫德桥在治北十五里,雍正五年(原纂)。
曹家场桥、查家场桥、积福场桥、五皇庙大桥、碗厂大桥、铁马桥、刘田坝桥、官渡河桥、和尚岩桥、江口河桥、廖家坝桥、回龙场桥、龚家坝桥皆跨官渡河水。
官渡桥在治东南七十里(通志)。
肖世德注释:刘田坝桥又名三升桥,2007年洪水垮毁。肖家祠堂南大堰,又名黎家堰,其上二百米2006-2006年新建魏家塘公路桥,沟通瓦窑坳到魏家塘到七郎坡乡村公路干路,2012大洪水冲毁一墩。2014年政府投入巨资改建为混凝土墩高桥。官渡河桥在黎家祠堂南李家湾,1996年改建公路水泥桥,定名集泉桥。和尚岩桥又名宋家桥,1978-1979年在上游十米新建石拱高桥,为钟祥汪洋县级公路卡点。
新志补纂
桥梁
双桥、左家桥、王家嘴桥、大石桥、费家庵桥、观音桥、龙过滩桥、张家桥、踏水桥、朱家桥、中和桥、辜家桥、鸭子池桥、孙家坝桥、袁家桥皆跨龙水。
太平桥、白塔寺桥、车漕沟桥、段家桥、金象桥、双虹桥、通家桥、近坪桥、戴寺桥、广济桥、通济桥、谢庵寺桥、孙家堰桥,高河坎桥,长生桥,周龙桥,安乐桥,青石桥,通江桥皆跨偏坝河水。
松峰场桥、罗王坝桥、花滩桥、青狮凼桥、黄连桥、铁牛坝桥、清水河桥、灯草坝桥、八仙桥、观音滩桥、顾家沱桥、镇龙桥、吕公桥、王家桥、斗尖子桥、苏甲滩桥、八洞桥、老婆小兰桥、清水铺桥、牛筋桥、双桥、观音桥皆跨赤水。
曹家沟桥、查家场桥、积福场桥、五皇庙大桥、碗厂大桥、铁马桥、刘田坝桥、官渡河桥、和尚岩桥、江口河桥、廖家坝桥、回龙场桥、龚家坝桥皆跨官渡河水。
钱家坝桥、杨柳场桥、梅桥、贯坝桥、万年桥皆跨鱼蛇水。
荫德桥跨阴溪沟水;高桥跨红岩溪水;黑坝桥跨兴隆场水;大滑石桥、小滑石桥跨滑石溪水。
天星桥在治南六十里。明万历甲戌刘维表建,名星斋桥。星斋,刘公号也。乾隆三十二年重修更今名。
乐善桥即苏家滩桥,县令马百龄记曰:乐善桥在治东苏家滩,旧名永定。赴州孔道也,建自乾隆季年,道光岁辛卯夏雨霖水溢圯,人病涉者两载余。行旅临河干,每届夏秋交濡首频占皆浩叹贡生徐东久悯之,捐资鸠公听董厥事,阅数月工竣。计用金千余镒,义举也。前令李公多之将申之大府,俾议叙如例,并为乐施者劝。此举,固辞,曰生此举,非为名也。令行人无濡厉虞,幸矣,此外又何冀焉。李益称重之。余莅任后,见其居平所为无往而不以徇义为亟也。因叙而泐于珉,爰更昔所名,曰乐善以旌。
环秀桥在治东百里。县令马百龄记曰:环秀桥之圯于水者,数矣。源出宝峰寺上游,逮与婆支水合,势浸于巨善泛。往来属足多病涉。斯桥建焉,计自兴建以来,成而复圯者七。岁癸酉乡人复筑之,未几又为水破。阅数载始为鸠公匕材,几落成。而自夏雨霖,涉秋不止,水大溃,木石尽为泽流所漂坏。当是时里之人莫不向若,而嘻策靡所措矣。久之,董事者以险为必可平,议修复胥一乃心力罔敢告倅。岁再周工竣,长虹卧波,行旅胥忧,庆焉。是役也,道光乙酉冬始,逮丁亥春告成。广计二丈有四尺二分,其广倍之以为三分其修去一以为崇金共费二千有奇。除劝募外悉首事者所捐。前令胡竹塘先生嘉之,谓既硕且坚,将为斯万年永巩也。爰名曰环秀云。
瑞雪桥在治东龙桥下五里许。举人辜训鼎记曰:桥以瑞雪名纪侯也。桥葛以纪侯为,经始于雪之雨,而落成于丰年也。桥圯久矣,里人数议筑,以岁屡告竭不果。道光岁辛巳逮壬午岁屡熟,里人皆庆各欲出所赢,谋备锸。而自秋且冬苦旱田悉龟折,人方以为忧,谋亦中掇。癸未春盖天雨雪,翼日雪甚。众欣然曰此丰年兆也,听桥之不成可乎。爰取日鸠工,咸竞施而乐其成。已尔时雨频滋,麦苗竞秀而桥遂告成。里人辜训鼎言于众曰:桥成矣,亦知桥之所由成乎。诸董事者皆曰众好善者力也。虽然好善者多,非丰年莫能致也。年之大有,瑞雪为之兆也。众曰然。遂锡以名曰瑞雪。
赋税
明时旧额税粮六千四百六十四石七斗三合二勺一抄(通志)。
国初招集后垦丈载粮七十一石四斗六合五勺七抄一撮二圭五粒(通志)。
康熙六年清丈上中下田地一千一百六十七顷四十一亩四分四厘七毫五丝五忽五微二尘,共载粮五百七十四石六斗六升九合二勺二抄八撮七圭八粒七粟(原纂)。
康熙五十八年清丈上中下田地五千九百六十九顷八十四亩五分四厘七毫六丝六忽四微八尘,共载粮二千八百八十四石二升二勺六抄九撮九圭九粒(原纂)。
上田每亩载粮一升三勺四抄。
中田每亩载粮八合。
下田每亩载粮六合三勺三抄。
上地每亩载粮六合。
中地每亩载粮四合。
下地每亩载粮二合五勺。
每粮一石徵粮银一两五钱五分五厘二丝四忽九微一尘三纤。每粮一石徵条银三钱三分四厘六毫一丝四忽一微九尘七纤。每粮七斗七升一合六勺二抄八圭载丁一丁。每丁徵银三钱三分四厘六毫一丝四忽一微九尘七纤,共每年额徵丁条粮银六千七百两四钱四厘六毫九丝一忽一微六纤(以上俱原纂)。
雍正六年清丈上中下田地八千七百二十八顷五十六亩五分四厘,共载粮四千六百八十石八斗八升二勺七抄六圭七粒八粟,共徵丁条粮银一万八百七十五两二分三厘九毫四丝九微八尘(原纂)。
是年奉文丁条粮合并积算,按亩徵银(原纂)。
乾隆五年奉旨零星地土听民开垦永免升科(眉州志)。
嘉庆二年上中下田地共九千九十一顷八十一亩一分五厘五毫五丝五尘六纤(赋役全书)。
上田六百四十一顷一十七亩四分六厘一毫,每亩徵丁条粮银二分四厘二忽七微七尘五纤(全书)。
中田一千二百一十顷八十三亩四分三厘三毫零,每亩徵丁条粮银一分八厘五毫八丝六忽二微八尘七纤(全书)。
下田二千八百二十六顷一十六亩八分五厘七毫,每亩徵丁条粮银一分四厘七毫一丝四忽六尘六纤(全书)。
上地四百五十七顷六十七亩八分一厘八毫零,每亩徵丁条粮银一分三厘九毫三丝九忽七微一尘三纤(全书)。
中地九百七十二顷四亩七厘九毫零,每亩徵丁条粮银九厘二毫九丝二忽一微四尘三纤(全书)。
下地三千九百八十二顷九十一亩五分一厘四毫,每亩徵丁条粮银五厘八毫八丝二微一尘四纤(全书)。
共徵丁条粮银一万一千二百二十四两九钱一分六厘四毫五丝八微六尘七沙四漠八埃(全书)。
火耗银一千六百八十三两七钱三分七厘四毫六丝七忽六微三尘二纤(全书)。
遇闰每两加增银二分四厘一毫六丝八忽一微八尘六纤七沙八漠五埃(全书)。
四川省每两徵耗银一钱五分(户部则例)。
籍田四亩九分不徵丁粮(全书)。
户口
唐开元陵州户三万四千七百二十八户(寰宇记)。
宋太平兴国中陵州主户一万二千三百九十二,客户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五(寰宇记)。
宋崇宁中隆州三万二千八百五十三户,一十四万四千五百四十五口(宋史)。
国初招集九十二丁(通志)。
四川省人丁没口徵银二分六厘六毫(户部则例)。
乾隆五十四年二万四千一百五十五户,男四万七千七百六十六丁,妇四万五千七百八十四口(案卷)。
嘉庆七年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九户,男六万五千三十八丁,妇六万四十八口(案卷)。
各直省人丁口赋以康熙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名为盛世滋生永不加赋(户部则例)。
岁支
文武庙及山川社稷风雨坛,岁支春秋祭祀银五十二两(全书)。
饩(音系)粮六十四两(全书)。
廪生二十名,每名岁支银三两二钱,遇闰每名加银二钱六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四纤(全书)。
俸银一百五十六两五钱二分(全书)。
知县俸银四十五两,教谕俸银四十两,训导俸银四十两,典史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全书)。
县衙门子二名,皂隶十三名,马快八名,轿伞扇夫七名,仵作二名,禁卒十名,更夫八名,捕役二名,斗级一名,仓夫三名。学衙门斗二名,膳夫二名,听衙门子一名,皂隶四名,马夫一名。每名岁支工食银八两(全书)。
学习仵作二名,每名岁支工食银三两(全书)。
应支各款由布政使核给(全书)。
铺司兵岁支工食银二百八两(全书)。
仁寿县六 铺,井研县三铺。每铺司兵二名。每名月支银五钱。遇闰加增一月五钱(全书)。
铺司一款由按察司移领给支(全书)。
知县养廉银六百两,典史养廉银八十两(全书)。
会试盘费无定额。文武举人每名盘费四两六钱 分三毫三丝一忽四微三尘(案卷)。
孤贫口粮岁无定额,按名详请拨支(案卷)。
养济园乾隆二十三年邑令蒋作楫捐修(原纂)。
集田房税契无定额,奏销时尽征尽解赴布政司上纳(案卷)。
乾隆五十九年分徵收银五百八两一钱一分(全书)。
盐课
唐梓遂绵合昌渝泸资荣陵简有井四百六十,剑南东川院领之,置十三监(文献通考)。
宋益州路陵井监二十八井,岁煮一百十四万五千余升(文献通考)。
续纂:唐陵州一井,仁寿七井,井研二十一井,始建七井,贵平一井。宋太平兴国时仅存十井。
明盐井四眼。每井榷课银一两二钱,水引十五张,陆引二千五百二十二张,于资州井研县并本县卖盐行销(通志)。
陵井即狼毒井。唐先天二年岁税钱三千六百二贯。伪蜀井塞,宋乾德二年平蜀,陵州通判贾琏重开,一昼一夜汲水七十五函,每函煎盐四十斤,日获三千斤。雍熙元年春冬日收三千八百一十七斤,秋夏日收三千四百四十七斤,盖水源之有长短也(寰宇记)。
陵井在治前艳阳洞旁。汉张道陵所开,因名陵井。纵广三千余丈,深八十余丈。益郡盐井甚多,惟此最大(通志)。
蜀官盐有隆州之仙井,岁产盐二百余万金(朝野杂记)。
明仙泉井废(通志)。
张道陵于此得盐井,因破纸排车,引役人唱排车乐,愿心齐力祀玉女于井内。玉女无夫,后每年取一少年掷盐井中。若不送,水即竭。又蜀郡西山有大蟒蛇吸人,上有祠号曰西山神,每年土人庄严一女置祠旁,以为神妻。蛇即吸入去,不尔则乱伤人。周氏平蜀,许国公宇文贵为益州总管,乃改画为神婚合媒婚姻择日设乐送玉女像以配西山神。自尔之后无复此害。始因张道陵今谓之陵井(元和郡县志)。
补纂:州郡志载陵井监张道陵所开,号狼毒井,有毒龙藏井中。及盐神玉女十二为祟,天师以道力驱出毒龙,禁玉女于井下,然后人获盐泉之利,与前说小异,录以备考。
陵州盐井,后汉仙者沛国张道陵之所开,凿周回四丈,深四十八丈,置灶煮盐,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万岁通天二年,右补阙郭文简奏卖水一日一夜得四十五万贯。百姓贪其利人用失业。井上又有玉女庙,古老传云十二玉女,尚与张道陵指地开井,遂奉以为神。又俗称井底有灵,不得以火投及秽污。会汲水误以火坠,即吼沸涌烟气冲上溅泥漂石,甚为可畏。或云泉脉通东海,时有败船木浮出(陵州图经)。
肖世德注释:因盐井有瓦斯气积聚,遇火造成瓦斯爆炸现象而已。
陵井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旧自井底用柏木为干上出井口。自木干垂綆而下方能至水。井侧设大车绞之。岁久井干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惟候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工,雨晴复止。后有人以一木盘,满中储水,盘底为小窍,沥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如此数月,井干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复旧(太平广记)。
蜀去海远,取盐于井。陵州井最古,育井、富顺井亦久矣,惟邛州蒲江县井,乃祥符中民王鸾所开,利人至厚。自庆历皇祐以来,蜀始创筒井,用圆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后汉书有水鞴(音背,水排)之法,此法惟蜀中铁治用之,大略似盐井取水筒。太子贤不识,妄以意解,非也(东坡志林)。
肖世德注释:著名卓筒井小口径凿井技术和汲液技术文献。
隆荣诸井,煎盐既成,其冰石若裂者,弃之不用,炼而成饼。眉彭丹棱洪雅等县皆有石脚井研筒,其实硝也,必得隆荣诸井之卤对炼而后可成盐,食者得泻痢之疾,小民或私煎以求利。元丰三年立法禁止。绍兴中民户盐贩卤饼拌和硝石煎成小盐,低价以售者,有司因为句推,凡三十六钱,岁输官钱万七千余緡。既而总领所以为不便,言于朝廷,复行栈闭。而以其课额均于临近嘉荣隆简四州之井户谓之石脚钱,时绍兴二十四年也(朝野杂记)。
营井在治南二十五里,隋大业元年开,水淡遂废。宋乾德三年重开,日收盐四十斤(寰宇记)。
蒲井在治南四十里。唐代武德初开,水淡遂废。宋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三十八斤(寰宇记)。
仁寿县七井,营、蒲二井现存。别有赖宾井、石芊井、赖因井、仁寿井、双襄井俱废(寰宇记)。
研井在陵州南一百三十里。唐时日收盐八斗。贞观二十一年坏。总章二年重修。伪蜀栈塞不开。送宋乾德三年重开,日收盐四十九斤(寰宇记)。
陵井在陵州南一百九里。唐时官私日收盐五斗五升。龙朔元年坏。上元元年重开。伪蜀栈塞。宋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三十斤一十两(寰宇记)。
棱井在陵州南一百里。伪蜀已前废塞。宋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五十三斤八两(寰宇记)。
律井在陵州南九十里。伪蜀已前废塞。宋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五十五斤(寰宇记)。
田井在陵州南一百五十一里。。伪蜀已前废塞。宋太平兴国三年重开,日收盐三十六斤(寰宇记)。
井研县二十七井。井研、陵、棱、律、田五井现存。别有獠母井、还井、赖伦井、石烈井、茫井、宋井、桶井、柳泉井、赖郎井、遮井、新井、董村井、潘令井、小罗井、依郎井、带井俱废(寰宇记)。
续纂:井研县亦有陵井,然非仙井也。日收盐三十一斤,何以置监。
罗泉井旧废。宋乾德三年重开,日收盐三十五斤(寰宇记)。
始建七井罗泉一井现存。别有塔泥井、石缝井、赖胡井、儒井、赤石井、赖子井、赖溲井俱废(寰宇记)。
续纂:罗泉井今属资州。
上平井在陵州东北九十三里。唐收盐一石七斗五升,与百姓分利。伪蜀废。宋乾德三年重开,日收盐一百七十斤(寰宇记)。
贵平县上平一井现存(寰宇记)。平井官有两笼二十八镇,日收盐四石如霜雪(益州记)。
丽甘井在治东二十里(寰宇记)。昔有十二玉女于丽甘山汲盐泉煎盐,以玉女美丽,其盐味甘因名。今贾迹尚存(陵州图经)。聂山甘泉,故盐井也。旁有神庙,今谓之聂社(寰宇记)。出南门东行四十里戴寺桥有丽甘泉。
中坝井在治北七十里高家场。康熙二十五年开,配引二百三十六张。乾隆三十六年报坍(案卷)。明中坝井废(通志)。
五显井在治南四十里五显岗。雍正三年开,配引四张。乾隆十八年报坍(案卷)。
渐渐井在治南五十里曹家场。雍正四年开,配引四张。乾隆十八年报坍(案卷)。
小沟井在治南四十里曹家场,配引四张。乾隆二十四年报坍(案卷)。
堰沱井在治南八十里绵泥沟。雍正七年开,配引四张。乾隆十八年报坍(案卷)。
张家井在治南八十里绵泥沟。雍正七年开,配引十二张。乾隆十八年报坍(案卷)。
顺庆井在治南八十里桐子沟。乾隆十五年开,配引五张,在东林场行销(案卷)。
井课盐引一张,榷正银二两二钱,羡余银一钱四分四厘(案卷)。
续纂:宋时盐井,县属为盛,一陵井产盐,岁获二百万斤,他井称是。故宋特置仙井监一员司之。其后寝衰。前明引斤犹不下百万。国朝产盐乃独荣、犍为盛。往者数尚开之矣,商灶折本,或以致破产,尚存顺庆未湮之井,岁获盐数千斤而已。愚尚访求利弊,凡开井,有善相盐脉者确指井穴,剥去浮土得石,凿石如臼状,搅篾缆长百余丈,首缀铁锥如杵,构高架一所,雇力者数人,坐架踏锥入臼擣之。擣得石屑,竹筒取起,使无碍杵。擣得泥土,即以石灰垩(因恶)其旁,使淡水无渗。计日擣所入不过尺余,而井深四五十丈或百余丈,得咸水则止。水上浮不可再擣也。功成时一二载,工费约需千余金。得水之后,作碾盘一,高架一,以竹缆百余丈缭高架而过下至碾。初系竹筒于缆首。筒通其节务平,下凿一孔,以韦革盖之。水浮革,启水入筒令满。乃驱牛转盘,渐渐提筒而上。韦革经湿而柔抱筒愈固,水无点滴漏者。幸而得佳井,汲筒储满,可灌两桶并一锅之用。日三四汲,便煎四锅。锅炼三日,成盐五百余斤。或水至数十年不竭,斯灶户蒙其利矣。县属咸脉甚微,井深五十余丈辄得水。水浅不及汲筒,日三汲尚未盈锅,锅成仅获盐二百余斤,数年而涸。本巨而息微,成难而废易,以是报坍焉。世谓咸脉有盈缩,其信然乎。
补纂:县境废井甚多,如富加场属玉泉井,宝珠场属盐井坝,五皇场属丽甘井、石桥井皆旧井也。开淘试煎,每因泉淡复封。镇子场属杨泗庙沿溪亦多旧井,淘煎水仍淡,而隔岸新凿八井,产盐较旧井为畅,地脉盈缩殆因时而转欤。
肖世德注释:仁寿县清朝盐井开凿汲卤煎盐工艺技术历史文献。
明行水引十五张,陆引二千五百二十二张(通志)。
国朝康熙九年计口授盐,行销陆引二千六百二十六张(案卷)。
是年报九万三百一十六丁口,每丁口岁食盐十二斤(案卷)。
乾隆十六年开顺庆井,增引五张(案卷)。
乾隆十八年增引二百六十二张(案卷)。
乾隆二十年报坍五显、堰沱、渐渐、张家四井,除引二十四张(案卷)。
乾隆二十四年报坍小沟井,除引四张。报坍井研县盐井,除引二百二十五张(案卷)。
乾隆三十六年报坍中坝井,二百三十六张仍改配罗泉井一百三十九张,实除引九十七张(案卷)。
嘉庆七年陆引一千六百五一张,岁纳正课银四百四十九两七钱三分三厘四毫,羡余银一百五十三两三钱三分九厘六毫。截角银七十九两二钱四分八厘(案卷)。
每引一张配盐五百六十斤,纳正税银二钱七分二厘四毫。羡余银一钱二分七厘六毫。截角银四分八厘(案卷)。
犍为每引羡余银一钱三八三厘六毫(案卷)。
顺河乡行犍为陆引二百六十二张,改行犍为陆引四百一十八张,行罗泉井陆引一百三十九张(案卷)。
东林乡行罗泉井陆引四百三十三张,顺庆井陆引五张(案卷)。
安下乡行罗泉井陆引三百九十四张(案卷)。
书役岁支银七十二两(案卷)。
雍正八年设盐房书吏六名。乾隆二十六年设核桃坝巡行六名,每名岁支饭食银六两,在羡余银项下扣留。于嘉庆六年奉文裁巡役二名(案卷)。

======仁寿县志补篡==========
经云:绿水距贵平县三十步,发源简州,下注资江,而东水多鱼虾,里人利之(通志)。
绿水在贵平寺东一里,源出简州镇金桥,经龙江寺、贵平寺、梧桐寺、萧家河、龙桥、辜家坝至张家桥,入龙水。
通江水在治南七十里,源出井研县界内绵泥沟,东流经段家坝、针匠店、古匡桥、通江桥为通江水。又东北流为偏坝河。又东北经顺江场、李家坝、高河碪、谢安寺、孙家坝入龙水。
清江水在治东八十里,源出县南凉风坳,东流经松峯场、罗王坝、花滩、青狮凼、黄连桥、张家场,下流为清江河,又东经通草坝、观音桥滩、顾家沱至宝珠场为宝珠溪,又东经吕公桥、斗尖子、苏甲滩、老婆滩、滑石滩、清水寺,入龙水。
续纂:凼音宕,潴水之塘也,俗字。字书不戴,当作唐塘。
赤水在治北,自简州流入,合府河。华阳国纪云:建安二十年,黄龙见武阳之赤水(通志)。赤水源出简州山谷,西经县属清水铺为清水,又北流经冬瓜沱、石膏铺、籍田铺至官坝合煎茶溪。煎茶溪源出华阳县东南凉水井,南流为石滚河,又南合葫芦溪入赤水。赤水又西合木津水,又西为黄龙溪,又西入锦江
自清水铺至籍田铺,水皆逆而北流,俗谓之倒流水也。至黄龙溪入江。两水会合,溪水浊,江水清,土人谓之黄龙渡清江(高闻宽采访)。
木津水在治西废籍县南五里,源出木梓山。木梓山在籍县,大十里(通志)。木津水源出木梓山,流经大林场为大林溪,在治北一百二十里由籍田铺下入赤水。
鱼蛇水在籍县南三十五里,青神县东北十二里,从陵州贵平县木梓山流入籍县界夷歌乡,入青神县合道江水有鱼似蛇(寰宇记)。
泥溪在嘉定州东五里,源出仁寿县山中,东南流经青神县中岩山,后至小万渡入江(通志)。鱼蛇水源出治北马鞍山,西南流经杨柳场、梅桥铺、贯坝场、黑水滩、金甲滩、龙驹场合阴溪水,又西经眉州鱼鲫镇为鱼蛇水,又南经金花场,又南经青神县之麻柳场入江。
续纂:夷歌乡即十二里之怡歌乡也
拥斯茫水在荣县西,自仁寿县流入荣县,又南入犍为县界。长山河在荣县西十里一名清水河,中有柏林七里,鱼箭、鱼塆、龙叶、藾叶等滩(通志)。
拥斯茫水从陵州南一百五十里,经井研县南界濑下、六池东流,又西南入平羌县界。遄流迅急,不通舟楫(寰宇记)。
拥斯茫水即今官渡河也,源出威远县北分水岭,南流自曹家沟,经查家沟、积福场、五皇庙、碗厂场、平滩、高滩、刘田坝,下流为官渡河。又南经和尚岩,下流为江口河,又南经廖家碥、龚家坝,又南经荣县长山桥为长山河。
肖世德注释:涌斯茫水古今又两异。一是指发源今威远县越溪镇的越溪河,经历碗厂、铁马桥、宋家桥、小河镇、长山桥下流在宜宾上游汇入岷江。一是指发源仁寿县松峰场凉风坳,下流井研县,在五通桥下汇入岷江。以至于古治官县旧址有汪洋镇和松峰场两说。从古迹留存和民间传说考证应以松峰场发源水为真。
蟠溪在县东,源出飞泉山。宋何丞相家其侧(通志)。
续纂:飞泉此水下注何丞相家,在马蹄山下,皆附会也。沿通志录之。
深溪在治东十里,深湍,中有黄石长数丈,夭矫如龙(通志)。
龙骨滩在治东四十里,有石如龙,横亘溪中,西岸桥磴天成(熊敬修采访)。
续纂:深溪龙骨滩,道里相怨,疑通志有漏字也。
兰溪在治东南一百里。唐末张鸿隐此。赤水在平泉县南七十步,西流入县界即兰溪上流(通志)。
前蜀僧贯休春末兰溪道中作诗云:山花零落如与绯,汀烟茸蒙江水肥,人担泥耝细雨歇,路入桑柘斜阳微。深喜东州云寇去,不知西狩戎时归,清平时节何时是,转觉人心与道违(全唐诗)。
续纂:兰溪即白土镇河也。通志一则谓蟠溪下流。一则谓赤水下流。名胜记谓过禄川有兰溪。盖赤水即绿水。自简州流入贵平寺,至张家桥会蟠溪水,合流而东为兰溪,实一水也。又简州北七十里,别有赤水,源出月绛寺,西南流至老君殿,合绛溪。绛溪源出仁寿县牛角寨,东流入赤水,又东经州城入大江。此又一赤水,不经县境也,清水铺、贵平寺、老君殿。三赤水,皆仁寿简州交接之地。
红岩溪在治东七十里,溪源出治北夫子岩马跑泉,南流经太清观、文公庵、高桥镇,合兴隆场之水,东经黑尔(?)坝,入婆支水。
滑石溪在治东北三十里,溪源出尖峰山,经大滑石场、小滑石场、仙女滩,至双河口入婆支水。
阴晴溪在治北十五里,溪有二源,一出县北平顶山,一出县北封门山。经荫德桥合流,南至黑龙滩,入鱼蛇水。
荣溪一名荣川,即古遯水也。自仁寿县流入,又东南与双溪合,又东南流入富顺县合金川。又东经江阳方山下入江(通志)。
经池在治东三十里。其水湛然澄澈,可以鉴物(通志)。
2015620日增补订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俨唐古瓷馆|弹弹123|手机版|四川省大图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蜀ICP备14005276号-1 蜀ICP备14005276号

GMT+8, 2024-3-29 13:42

Copyright © 2014 大图水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