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图城市雕塑-028-87088711四川雕塑设计,四川雕塑厂,四川铸铜雕塑厂,四川不锈钢雕塑厂,成都雕塑设计,成都雕塑厂,成都不锈钢雕塑,成都铸铜雕塑厂

搜索
热搜: 雕塑 水晶 资料
注册

A

A

快捷导航
查看: 37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伏藏天珠”四川曾发现过“伏藏天珠”

[复制链接]

1573

主题

1808

帖子

1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643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5 00:2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史籍文献记载在公元8世纪在四川曾发现过“伏藏天珠”,在唐人卢求的《成都记》中记载:“石笋之地,雨过必有小珠,或青黄如粟,亦有细孔,可以贯丝”。 在《酉阳杂俎》也有描述:“蜀石笋街,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俗谓地当海眼,莫知其故”, 公元8世纪后再无“伏藏天珠”发现。瑟瑟在宋代高似孙《纬略》记载在唐代以后就失传了,宋人不知唐朝的瑟瑟为何物,当时所流行的代替瑟瑟的宝石仍然袭用这名称而已。[3] 公元15世纪后期,天珠作为治疗血疾的特效药材资源已枯竭,藏药师“宿喀.娘尼多吉”(1439——1475)发明了“人造天珠”以代替天珠入药,以后民间参考“人造天珠”的制作方法制作“工艺饰品天珠”成为藏民喜爱的饰品,将天珠的历史与文化赋予在工艺饰品天珠上,成为天珠的替代品将天珠文化延续至今。
分享到:  AA AA AA AA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3

主题

1808

帖子

1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6432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8-5 00:33:58 | 只看该作者
《石笋行》是杜甫客居成都之时所写,内容如下: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

恐是昔时卿相冢,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谁也不会想到在这首诗歌中,竟然暗含着2012的破解密码。密码如何从诗中找寻?


据《末世遗书》所载:“这首诗有两个关键的地方要注意。第一是古来相传是海眼一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石笋的底下是海眼,至于什么是海眼,我等一下解释;第二是‘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这句我要好好解释一下。这里面难以理解的是这个‘瑟瑟’二字,‘瑟瑟’是古代波斯的宝石名称,是示格南语或阿拉伯语的汉语音译。中国古代典籍多以‘瑟瑟’指宝石或‘真珠’,明以后主要指人工制造的有色玻璃珠或烧料珠之类。弄明白‘瑟瑟’的意思,我们就很清楚这句诗的意思是:石笋附近在雨后往往会出现一些小珠子,这件事杜甫也没搞明白,所以说此事恍惚难明论……”
“石笋周边在雨后会出现小珠子是很多古书记载的,如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篇就提到:蜀石笋街,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俗谓地当海眼,莫知其故。《成都记》中也提到:石笋之地,雨过必有小珠,或青黄如粟,亦有细孔,可以贯丝。像这种记载很多,应该有不少人是亲眼所见,甚至我认为杜甫在成都居住多年,石笋又位于他进出城的必要通道上,所以他应该在夏天雨后,亲眼见过这种小珠子。”
“《成都记》中有云:石笋二三尺,每夏六月大雨,往往陷作土穴,泓水湛然。以竹测之,深不可及。以绳系石而投其下,愈投而愈无穷。凡三五日,忽然不见。嘉佑春,牛车碾地,忽陷,亦测而不能达。对于这种神异的情况,《成都记》的解释是,父老甚异,故有海眼之说。也就是说,当地人觉得这种水坑很奇怪,所以才有了石笋之下有海眼的说法。而《风俗记》则说,蜀人曰:‘我州之西,有石笋焉,天地之堆,以镇海眼,动则洪涛大滥。’也就是说,成都城西的石笋,是天地之堆砌而成,用来镇海眼的,一旦动这些石笋,则必将有大洪水发生。”




“那石笋相传本来是有六根的,到了唐代却只剩下两根,宋代陆游还看到有两根石笋,后来就不见了。前几天看报纸,我才知道这里居然还有一根石笋的残部存在。相传这石笋之下镇压的是海眼,一旦动了这海眼,整个成都就会化为泽国。杜甫是不相信海眼这种说法的,他认为这应该是古代王侯将相的坟墓所在地,石笋只是坟墓的标志而已。只不过古代的成都人却大多相信那是海眼。”
这石笋果然与海眼有关,但罗三想从老者嘴里问出更多的事,便道:“成都地处内陆,怎么会有海?更何来海眼之说?”
老者点头道:“话是不错,不过成都人却相信这点。在成都一直流传一个成都为什么不打四更的传说。相传早些年的时候,成都这里是一片汪洋,人称西海。居民们只能生活在周边稍高点的地方,生活极其不便,于是居民就哀求上天,给他们一片较好的陆地,到得后来,有一位神仙大发慈悲,便将香炉中的炉灰洒下,顿时将整个西海填平成了一块陆地。但是由于香灰不够,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填到,就成了海眼,那海水从海眼中源源不断地涌出,眼见就要将成都重新淹没。成都人便从四处找来了一些巨石、佛像填在海眼之上,但还有一处地方无法填上,于是大家只好去求神仙帮忙。那位神仙就指派一只乌龟去填塞那个海眼,但是乌龟却并不愿意,神仙只好对它说:‘你只要将海眼堵上一个晚上,到打四更的时候,便可以离开。’乌龟一听如此,便去填塞了海眼。而神仙转头就吩咐成都人从那以后打更时,不打四更。这样一来,那乌龟永远听不到四更响,只好一直塞着海眼,至今都还在成都东门大桥那桥下呆着呢。”
老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道:“在成都海眼的传说很多。除了石笋,成都彭县天彭镇塔子坝也相传有海眼,而成都城区内的大慈寺的大佛像之下相传也有海眼。”
“大爷,那您也相信成都有海眼?这石笋就是海眼的镇石?”
“我当然不信。”老者道,“石笋其实是古蜀人大石文化的遗迹。”
“大石文化?”
见罗三不解,老者解释道:“在考古学文化上,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大石崇拜遗迹分布十分广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向南经地中海沿岸,从亚洲高加索经伊朗、印度到环太平洋地区的中国、东南亚、日本,以至太平洋岛屿和美洲大陆,多有分布。由于它以巨石建筑物如石棚、石圈、石台、石墙、石雕以及石室为特征,所以考古学上一般称之为“巨石文化”,亦即大石文化。至于蜀地的大石崇拜,则需要从古蜀先民的老祖宗说起。据史记记载,古蜀先民的老祖宗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后代。他们最初是居住在岷江上游的大山之中的。古蜀第一代先王——蚕丛氏就是住在岷山石室里,当蚕丛氏从岷江上游的蜀山迁到成都平原之后,依旧保留了祖先对大山、大石的敬畏,因此,即便在成都平原上不产大石的情况下,仍然从外地运来大石,以不同形式的大石建筑来寄托对祖先及其生存环境的崇拜。这就造成了蜀地根深蒂固的大石崇拜。于蜀人而言,大石崇拜体现着蜀人对其祖先及其生存环境两种崇拜的综合,在蜀人的宗教体系中是一种颇为特殊的崇拜形式。”
老者侃侃而谈:“这种大石遗迹在成都有很多,其中又分为独石和阵石,独石集中分布于成都市,主要有石笋、天涯石、地角石、支机石、五块石等。列石,或称石行,亦称石阵,如新都有旱八阵,双流有八阵图,新繁有飞来石等。”
“大爷,我还是有一点不明白,这些大石头怎么会和海眼扯上关系的?”
“古蜀的历史上,曾经有一次大洪水,那是一次和中国历史上帝尧、帝舜在位时期的大洪水类似的洪灾,整个成都平原地区都几乎淹没在水中。当时正值古蜀王国的杜宇王朝时代,杜宇王无力治水,于是一个叫鳖灵的人承担起了治水的责任,并在治水的过程中扩张势力,推翻杜宇王朝,建立了开明王朝。这些大石遗迹可能有一些是当时鳖灵治水过程中留下的标记,所以与海眼扯上了关系。”(据《末世遗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3

主题

1808

帖子

1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6432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8-5 00:36:42 | 只看该作者
石笋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讽刺奸臣之壅蔽。全诗分二段,每段各八句。首段斥世俗之传讹,次段恶奸臣惑人而当去。


作品名称石笋行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古诗作    者杜甫
目录



作品原文[url=]编辑[/url]
石笋行1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2,陌上石笋双高蹲3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4,此事恍惚难明5
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6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7[1]

作品注释[url=]编辑[/url]
  • 华阳国志》:蜀五丁力土,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杜田曰:石笋,在西门外,二株双蹲,一南一北。北笋长一丈六尺,围九尺五寸。南笋长一丈三尺,围一丈三尺,南笋盖公孙述时折,故长不逮北笋。
  • 《水经注》:《地里风俗记》:汉武帝元朔二年,改梁州曰益州,以新启犍为、牂牁、巂州之疆壤益广,故称益云。
  • 《成都记》:“距石笋二三尺,每夏六月大雨,往往陷作土穴,泓水湛然。以竹测之,深不可及。以绳系石而投其下,愈投而愈无穷。凡三五日,忽然不见。嘉祐春,牛车碾地,所陷,亦测而不能达。父老甚异,故有海眼之说。又《风俗记》:蜀人曰:“我州之西,有石笋焉,天地之堆,以镇海眼,动则洪涛大滥。”
  • 博雅》:瑟瑟,碧珠也。”《杜阳杂编》:有瑟瑟幕,其色轻明虚薄,无与比。《成都记》:石笋之地,雨过必有小珠,或青黄如粟,亦有细孔,可以贯丝。
  • 高彪诗:“恍惚中有物,希微无端形。”
  • 张衡《温泉赋》:“殊方跋涉,骏奔来臻。”
  • 庄子》:“此之谓本根。”赵彦材曰:上元元年,李辅国离间两宫,擅权蒙蔽,故赋石笋以讥之。[2]


创作背景[url=]编辑[/url]
仇兆鳌杜诗详注》:赵注谓诗作于上元元年。今按此下三首,词格相同,恐俱是上元二年所作。【鹤注】《通鉴》:上元元年七月,李辅国矫称上语,迎上皇于西内。此诗云“好蒙蔽”、“媚至尊”,其事隐而彰。终云:“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盖恨去辅国辈之不速也。[2]

作品鉴赏[url=]编辑[/url]

文学赏析
《石笋行》,讽奸臣之壅蔽也。此章二段,各八句。首段,斥世俗之传讹。世以石笋为海眼,遂云雨后有珠,此语恍惚,不足凭也。墓前石表,乃公之独断。“惜哉俗态好蒙蔽”以下八句,此恶其惑人而当去。俗好神奇,造为不经之说,以蒙蔽人听,犹小臣蛊惑君心,以致政舛国危,此痛言附会之误人也。掷去此石,使根底立见,则人心不疑矣。此破前恍惚蒙蔽之意。
卢元昌曰:辅国本飞龙厩小儿,官判元帅,朝廷呼尚父,如石笋擅虚名,忘本根也。决事银台,关白承旨,可谓乖进失政体矣。宰相率子弟礼,节度皆门下士,可谓后生皆骏奔矣。与张良娣表里禁中,共媚至尊,直侍帷幄,专事蒙敝也。自灵武给事银膺,叠膺宠秩,其受厚恩,适足摇动东宫,倾危社稷耳。[2]

名家点评
巩溪诗话》:
《石笋行》云:“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小臣非小官也。凡事君不以道,虽官尊位崇,不害为小臣耳。下云:“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此非官小者所当也。但乍读者,则“小臣”之语,似不指公卿耳。末云:“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岂非欲取浑敦、穷奇,投诸四裔,使天下如一,同心戴舜者欤?
杜臆》:
此诗专为俗好蒙蔽小臣献媚有感,而借石笋以发之。
《杜诗详注》:
《石笋行》,讽奸臣之蒙蔽也。赵彦材曰:上元元年,李辅国离间二宫,擅权蒙蔽,故陚《石笋》以讥之。
读杜心解》:
《石笋》《石犀》,为蜀郡淫雨江泛而作也。……“古来”四句,一诗之眼。谓石笋“传是海眼”,宜能镇压水患矣。[3]

作者简介[url=]编辑[/url]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俨唐古瓷馆|弹弹123|手机版|四川省大图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蜀ICP备14005276号-1 蜀ICP备14005276号

GMT+8, 2024-4-26 01:57

Copyright © 2014 大图水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