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图城市雕塑-028-87088711四川雕塑设计,四川雕塑厂,四川铸铜雕塑厂,四川不锈钢雕塑厂,成都雕塑设计,成都雕塑厂,成都不锈钢雕塑,成都铸铜雕塑厂

搜索
热搜: 雕塑 水晶 资料
注册

A

A

快捷导航
查看: 14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大发现!慈溪上林湖窑址揭开“秘色瓷”面纱

[复制链接]

1573

主题

1808

帖子

1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643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1 21:0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大发现!慈溪上林湖窑址揭开“秘色瓷”面纱
2017年02月26日 09:03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刘慧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远景。)
  浙江在线-宁波频道2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2月25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等单位的考古专家学者齐聚慈溪上林湖,在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公布浙江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考古发掘研究的重大成果: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全国的窑业中心,代表了9至11世纪中国青瓷烧造技艺的最高成就。后司岙窑址作为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的窑址,产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质量精、种类丰富,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主要烧造地,向公众揭开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纱。
  这里是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
  后司岙窑址位于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中部的西岸边,是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窑址。
  为了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探索秘色瓷的产地和唐五代时期宫廷用瓷的来源与生产管理状况,同时为窑址群的下一步保护与展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2015年10月开始对后司岙窑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5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上林湖遗址航拍正射影像图)
  (房址遗迹)
  窑址中发现的秘色瓷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盏托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出土秘色瓷胎质细腻纯净,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莹润,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秘色瓷八棱净瓶)
  (秘色瓷盆)
  (秘色瓷盏)
  (秘色瓷枕)
  (秘色瓷扁壶)
  (秘色瓷薰炉)
  后司岙窑址始于唐代晚期,止于五代,基本与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延续的年代相始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沈岳明说,堆积中分别发现了带有“大中”“咸通”“中和”年款窑具的地层。据此可以确定至少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生产秘色瓷,在“咸通”年间前后秘色瓷占相当比例,在“中和”年间前后则达到了兴盛,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五代中期左右,在五代中期以后质量有所下降。
  此次发掘基本理清了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与生产工艺、秘色瓷窑场基本格局以及此前发现秘色瓷的产地等问题。据参与发掘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介绍,从窑址的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这也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要陶瓷技术革新。这种瓷质匣钵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出现,但普通的粗质匣钵仍旧在大量使用,此后比例不断提高,到了“咸通”年间前后瓷质匣钵已占相当的比例,而“中和”年间前后完全取代粗质匣钵,一直到五代中期,均完全使用高质量的细瓷质匣钵。五代晚期,匣钵的颗粒开始变粗,密封性下降。因此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当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使用瓷质匣钵装烧的秘色瓷净瓶)
  (官字款瓷质匣钵)
  (使用瓷质匣钵装烧的秘色瓷盘)
  瓷质匣钵上常见有刻划文字,以姓氏为主,亦有纪年、器物的自命名、吉祥语、“官”字款等。沈岳明说,在窑场格局上,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基本为正南北向,除窑头部分淹没入上林湖水库中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保留了包括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的多道挡墙等在内的较完整结构。窑炉使用砖坯砌筑,而外围的挡墙则用废弃的匣钵叠砌。窑炉西边是丰厚的废品堆积,是主要倾倒窑业垃圾处,废品与窑炉之间使用多道匣钵挡墙隔开。东边主要是作坊遗址,包括两座房址、多个釉料缸、贮泥池等。它与普通窑场以窑炉为中心、两侧均堆积废品的布局有明显区别。
  “秘色瓷以千峰翠色闻名于世,对秘色瓷开展考古发掘研究,可以说是考古学界多年来的一个梦想。”郑建明告诉记者,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不仅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几乎完全相同。由此可以基本确定,晚唐五代时期,后司岙窑址是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出产于此。郑建明特别指出,这一窑址开创了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秘色瓷与瓷质匣钵的出土)
  发掘过程三维化全记录,每件标本器型胎釉清晰
  “在考古学方法上,本次发掘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果。”郑建明告诉记者,整个窑场,包括废品堆积区,均以遗迹的方式进行清理。每一文化层发掘过程中仅剔除泥土,留下所有的窑具、窑炉砖块以及各种青瓷产品,再进行三维扫描,制作三维立体图等,重要的标本在三维立体图上进行定位编号,使每一件编号器物都有清晰的三维坐标。
  (九宫格法取标本)
  郑建明说,越窑遗址的堆积比较厚,堆积疏松,这一类型的窑址发掘一般以10×10米的规格进行。但如此大的探方会遗失一些遗物分布的重要信息,考古队在10×10米探方的基础上,以九宫格法将整个探方划分成九格,每一小格独立采集标本。
  (窑址发掘现场)
  (现场激光三维扫描)
  由于窑场的废品数量非常庞大,怎么采集与处理这些海量的标本,一直是瓷窑址考古中的难题。考古队本次发掘以九宫格法分多个层级全部采集,首先数量相对较少的青瓷产品全部采集,窑具及其他遗物全部进行现场统计,之后按三个层级分别采集:典型及重要的标本进行编号和三维坐标基础上作小件采集;基本完整或较特殊但重复的标本全部采集;剩余现场装袋、写上标签后放置在窑址边上临时的工棚中,以备日再整理研究与现场博物馆的展示。
  发掘过程三维化全记录和古代窑场废弃过程的三维化重建。本次发掘过程中,他们大量使用包括地面激光扫描、低空无人遥感、近景摄影测量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全方位三维记录。全面记录每一层的发掘过程,并依此重建窑场形成过程的三维模型。三维记录分辨率,达到看清每一件标本器型、胎、釉等特征的清晰度。这一发掘与记录过程,对今后报告的编写与资料的公布,亦将带来重大的变化。
  为实现田野考古资料与信息记录的规范化、科学化与高效化,考古队与北京博科鸿图公司展开合作,针对瓷窑址考古的特征,开发专门的记录系统,有效提高田野考古信息采集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考古工地管理的规范化。
  相对陆上发掘,水下考古工作运用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磁力仪、浅地层剖面仪与探地雷达等多种技术手段,系统获取了上林湖湖底地形地貌的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平面声呐图像、环湖道路、古湖堤、古水道、古水坝等丰富的水下遗存,为内陆浅水水域的水下考古提供宝贵经验。
  (现场清洗标本)
  (瓷质匣钵层)
  (瓷质匣钵层的正摄影像图)

分享到:  AA AA AA AA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俨唐古瓷馆|弹弹123|手机版|四川省大图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蜀ICP备14005276号-1 蜀ICP备14005276号

GMT+8, 2024-4-28 00:27

Copyright © 2014 大图水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