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图城市雕塑-028-87088711四川雕塑设计,四川雕塑厂,四川铸铜雕塑厂,四川不锈钢雕塑厂,成都雕塑设计,成都雕塑厂,成都不锈钢雕塑,成都铸铜雕塑厂

搜索
热搜: 雕塑 水晶 资料
注册

A

A

快捷导航
查看: 34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鉴赏定瓷---定窑龙首莲纹大净瓶

[复制链接]

1573

主题

1808

帖子

1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643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00:11: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鉴赏定瓷---定窑龙首莲纹大净瓶

一、 器物描述
该法螺1969年出土于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现藏于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1994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器物仿自然界中海螺制成,长约20厘米,腹径11.8厘米,试吹声音洪亮。
法螺螺壳中空,用料考究,器型饱满;顶部圆锥状无釉,饰弦纹,有小开口;釉色温润泛青,为定窑最美的釉色;主体如海螺旋转一圈,螺口夸张外翘,螺体饰满海水纹;中轴近开口处有一小圆孔,所镶嵌三个小泥条粘贴作为辅助装饰的凸棱,不等距十分自然地旋至尾端。
这个法螺胎质细密,釉色温润泛青,尾部无釉,通体刻画海水纹。该器物最大特点是釉层稀薄,使海水纹上表现更为突出。实际里外施薄釉,也是工艺所需和受限制,该器物制作工艺难度极大,即要保证器物构造合理,又要保证畅通,只能施以薄釉,在保证器物里外收缩一致情况下,又不堵塞,从而保证烧制成功。可以肯定的讲,这件精品定瓷大法螺,与塔基同时出土的部分定瓷,均是为此次佛事盛会专门订烧之物。
二、工艺分析
    此件器物仿天然海螺制作,十分精细,使用陈腐极佳最优质的胎泥,主体部分制作采用揉捏极好的两块泥片,按一定角度翻转粘接而成。以三个小泥条粘贴作为辅助装饰的凸起螺旋纹,再使用针状工具划精致海水纹,后上釉入窑烧制。
开口附近的小孔,人们认为是取音孔,我有一个研究佛教文化的朋友认为是供奉时的插香孔,实际这些说法并不正确。从器物结构和制作方式仔细观察,器物为展开泥片翻卷由两部分粘接而成。此孔保证中空部分与外部连通,烧造时,及时排掉气体,避免气泡和开裂,是制作工艺所需。
底部无釉处,也非人们所认为吹奏时为了防滑而有意为之。实际也是工艺所需,是装烧时的支点。该器物采用匣钵单件支烧工艺技术,支烧窑具应是杯状或环状,从胎釉结合情况及釉色泛青分析,应以木柴为燃料,在还原气氛下烧制。
古人制瓷,由于受当时工艺技术所限,有许多较为明显的时代工艺特征,研究和鉴赏人员由于对古代工艺不熟悉,往往造成误读;而对古代制瓷工艺有一定认识的仿古师傅,由于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艺术理解较差,对鉴赏又存在严重不足。难有兼顾工艺及艺术二者,这也正是人们对古陶瓷普遍理解较差的原因。
三、器物的审美分析
这件定瓷法螺是定窑中的上上之品,它十分典型的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真髓。初一看,栩栩如生,宛如自然界中真实的海螺,细看之下又有别于真实的法螺,造型比之真实的法螺要更加生动,更加夸张、简练、优美。这便是定瓷的瓷塑艺术,它是将客观对象抽象、美化之后的写实艺术,是形神兼备的艺术。
这个法螺造型浑圆、饱满,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动感十足,让人越看越激动、越看越爱不释手。它的妙处就在于它具有的强烈动感,法螺的中轴比真实的海螺要大而突出,主体绕中轴螺旋式扩大,虽只有一层螺旋,然却让观者有层层叠叠,转动不息的感受。而刻划在主体上的海水纹也如波浪般层出不穷,此起彼伏,加强了海螺的动感。其海水纹,依势就形,浅浅划来,清晰明了,既不刻板,又不花哨。即修饰了圆阔的主体,使其不至单调,却也不过繁,若过繁则喧宾夺主,若光素无纹则略显空洞。
这件器物以形为主以纹为辅,其型繁缛,其纹就简,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且结合完美不着痕迹。分明一件手工作品,却浑然天成,宛若神物。
定瓷的审美是含蓄的,是律动的,是静中求动的,是阴阳平衡并且对立统一的,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
这个法螺完美的融合了佛、道、儒家共有的哲学思想,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它用有形的外壁包裹形成内部的中空,用有形的实体生成虚无的妙音,它是有形和无形的统一,它用自己的形体形象的阐释了佛教中色与空的关系,道教里虚与实的关系。
四、器物的来源、演变。
海螺,汉语称为梵贝、螺号、玉螺、玉蠡等,在佛教称之为法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印度古书《薄伽梵歌》第12至第19节,其作为军号使用。至佛教创立,将其定为佛教法器。为人类最早的乐器之一,用作战争或者礼仪的乐器。
早期是佛说法时用来召集僧众的号角乐器,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则说:“若为召呼一切诸天神,当用宝螺手。”表示为召集众神的鸣示。后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来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关于法螺的功德在《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第一八卷中说:“若加持螺,诸高处望,大声吹之,四生之众生,闻螺声灭诸重罪,能受身舍已,等生天上。”。
再往后,则又衍生出更多的涵义、比喻。
五、器物的用途
法螺有多种用途:
其一,作为号角召集僧众,或举行仪式。
其二,作容器,内盛清水或浸泡着香料的水,或粮食五谷、或奇珍八宝、或经文咒符,放在一个承托物上,供奉在佛像前。
其三,单独作为祭品。
其中二、三实为一体,均是做为祭器使用,无论其内部有无内容物,其本质无非是祈福,只是祭祀者的侧重点不同。
法螺的形制也根据时代、地域的不同,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过很多的变化。从自然界的海螺壳到金玉石瓷等人工制作的法螺,形式万千无以计数。
六、器物品级
定窑的分级,笔者纯粹从个体瓷器质量和艺术成就进行品级分析,主要结合胎、釉、纹饰综合考虑,而不过多考虑存世的多少。世存定瓷的稀有性并不决定器物的艺术高度,当然过去艺术成就高的器物比例一定相对较少,1000年后的今天,大家见到的定瓷本身就不多,不能用稀有性来衡量器物的艺术高度和价值。
    大多胎体轻薄、洁白、纹饰精美为上,以五代、北宋早期居多,就目前中外博物馆藏品,其精品不过十之一二。如世界上最好的定瓷博物馆——定州博物馆的定瓷,大多也只是普品而已。现今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定瓷藏品,根本代表不了定瓷当年的辉煌,如台北故宫收藏的定窑多数在普品之列。在遗址及定州出土的精美瓷片,让人知道了定瓷精美的程度,令人惊心动魄。
    宋时定瓷被评为“天下第一”,明清时期唯定瓷可与成化斗彩媲美,定瓷当年的辉煌和艺术成就并不是现今人们所认知的。
    举例:
    一、二级精品:定州博物馆龙首大净瓶、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所藏孩儿枕等。
    三、四级上品:定窑遗址仕女枕、少量宋早期精美颜色釉、部分精美龙凤纹饰官窑制品。
    五、六级中品:宋早期颜色釉、大部分龙凤纹饰官窑制品,晚唐“官”、“新官”及大部分有款识的精白瓷、大量精细刻、划、印花等。
    七、八级普品:普通大量刻、划、印花产品,及白度较高的素面产品等。
    九、十级下品:接近土定的刻、划、印民用品及素面粗白瓷产品等。
    笔者大体进行十个等次的分级,这种分级很多人也许不会理解,如果大家留意一下定州、遗址博物馆的残器、瓷片标本的精美,就会知道定窑有多么的辉煌。
    该北宋定窑白釉海水纹法螺器物的品级:
    1、瓷器质量共分十级,该器物为二级。
    2、艺术成就共十级,该器物为一级。
综合以上全面分析,在十级标准中,该器物品级为二级。
七、此次活动的历史、文化背景
    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载体,记录下古代生产、生活、技术及艺术信息。但工艺技术和文化存在延续性。所以,鉴赏和研究定瓷要考虑这种滞后现象。
    晚唐、五代社会极不稳定,朝代更迭,多次战火未能阻碍定窑的发展,而且在此时步入高峰。此时期,各种形式的政权都持开放的态度,力求恢复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因而促成了该地区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定窑在动荡之秋,不断吸收、进取、审时度势,成熟发展到规模巨大,地位凸显。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定窑器物上更能体现出融合了多元文化又统一起来的这一地域特征。
    晚唐五代时期,由于特定的政治格局,整个社会各方面的艺术面貌明显突出地方文化色彩。其原因虽然社会动荡,文化交流频繁,但各政权相对独立性、区域性较强,因而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文化及审美取向。
    研究定窑,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下,一定要考虑燕赵文化的地域特殊性。深厚久远的燕赵文化,作为中国主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区域独特性,铸就了定窑独特的气质,亦如燕赵大地发生的无数慷慨悲歌和铮铮铁骨,件件定瓷,娓娓道来燕赵大地那远古纯朴而率真的宝贵人文精神。宋早期的定瓷,由于工艺技术和文化存在延续性,具有明显五代文化特征。
    此次塔基佛事活动在公元977年,距北宋建国17年,南方尚未完全稳定,北方大辽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边陲重镇的这次大活动,并不是歌舞升平,甚至有政治意味,和安定人心,凝聚百姓的作用。
    北宋建国,结束了五代十国武将自重、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但此时的华夏大地,与北宋并存的政权还有:辽、西夏、大理、越黎朝、高丽、西州回鹘等等。在这诸强并存的特殊时代,大宋的开国君臣审时度势,睿智开明,大力减轻人民赋税,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促进了社会的大繁荣。并采取重内轻外,重文抑武的国策,广泛吸纳文人士大夫参政,并由此引出了儒学的兴盛。温文尔雅,尊师重教,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使全民的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政治的清明,思想的自由,各种文化艺术频繁的交流、融合,生产力得到了迅猛发展,从而使北宋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与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早期,整个社会注入了新鲜的政治、文化因素,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定瓷在此时期,烧制水平和产量迅速提升,有些品种达到了定窑烧造历史的顶峰。部分此时期的定瓷,往往被后世鉴赏家、收藏家误读为北宋中晚期的产品,皆因代表宋代制瓷最高水平的“五大名窑”,都出现在宋代中晚期这一错误概念。
    北宋早中期,国家刚刚建立,其国策先南后北,蓄势待发。看似柔弱的定窑,实则胎薄质坚,名品叠出,尽显坚强风骨。我们鉴赏和鉴定时,针对不同的烧造阶段,对定瓷所表现出的社会背景下的人文气质特征,也就是时代气息,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八、定窑的艺术来源
    定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石刻在汉代就大量出现,丝织品质量最精、大量贡御可追溯到唐代,书法、绘画、青铜器、玉器……在定州朝朝代代、兴盛不衰。
    艺术的相互借鉴,元素的相互使用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形式。定窑的艺术来源,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而对于专项的研究和揭示,主要来于哪一种确实是个大问题。
    艺术形式,按照黑格尔的理念学说,起源于先验性形式美。任何一种审美形式的演变, 都是审美形式的内在演变, 是一种形式对另一种形式的否定之否定。因此,一种审美形式的产生,必然是既存的审美形式的内在要求和发展。瓷器的审美形式的演变,也必然是按照瓷器内在的审美形式和媒介的要求而变化和推进的。通俗的说,瓷器的审美形式有着自己内在的,不依赖其他审美形式和媒介的规律性。但是,审美形式依赖与审美内容,而审美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来自于生活和人类环境的。因此,任何一种审美形式的产生和变化都可以在生活本身找到其来源。
    瓷器如此,缂丝如此,绘画如此,雕刻也是如此。当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艺术形式也会相应地从生活吸取符合自身特定属性的成分。但是,并不是每一种都艺术形式同时发生变化的,有的可能早些,有的可能滞后些,滞后的就有可能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借鉴嫁接。
   实际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任何时代艺术形式都具鲜明特点,也都存在共性。因此,定窑的纹饰既有中国唐宋瓷器自身发展所必然达到的结果,也不排除瓷器,缂丝和绘画的宋代风格是同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存在这几种艺术形式互相借鉴的情况。
    这件器物,肯定是最优秀的师傅,根据瓷器自身特点所做的专业设计。当然,此件器物为定烧,也存在由文人或佛教人士参与了设计。刻划之前,肯定存在范本,但根据流畅性及线条的转折效果,似乎不存在刻划前在器物上线描,最起码没有全部线描。可想而知,刻划师傅的艺术功力之深。
    根据纹饰的装饰效果和刀线痕迹,我反复观察、分析,认为刻划工具除修坯刀以外,最少还使用了两把刻划刀。至于行刀次序,先从哪里刻什么开始,最后刻什么,瓶子在手中转动方向等等,还没有准确认定。解决这个问题,对定窑刻划艺术要求很深的理解,对我也具有挑战性,我会努力解决。
九、定州二塔基定瓷的分类
静志寺塔基地宫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用来安葬自北魏以来该寺的历代舍利。1969年被发现挖掘,出土的115件瓷器基本都是定瓷,且多有“官”字及各类形式的铭文。
净众院舍利塔是北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为葬修建该寺的高僧义演等人所建的舍利塔。1969年发现并挖掘该塔基地宫时,共出土了文物l06件,其中55件定瓷。
两个塔基的定瓷多为上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定窑当时的水平。从鉴赏和研究而言,二塔基出土的定瓷应按三个来源进行分类:
   (1)、专为此次佛事活动的定烧器物,但并不一定是一个作坊的产品。
   (2)、定州为定瓷的集散地,各界虔诚弟子在市场拣选了一部分。
   (3)、晚唐五代遗留的定瓷,此次活动入藏。
    根据塔基出土的文字资料及器物墨书;根据器物的工艺特征及用途等等,如果拿到塔基的考古报告,以我们夫妻对定窑的认识和知识结构,基本能够划分清楚。
    这种区分,有利于塔基出土定瓷的集中鉴赏,进而分析出器物的性质和档次,并结合时代的政治、文化、艺术背景,更加深入分析此次活动的性质和作用。解决历史及定瓷的一些问题,这种分类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静志寺和净众院二塔基建立相隔18年,结合宋早期政治、经济、文化改变情况,分析两个塔基器物整体艺术区别,这对宋早期人们审美追求的变化、对定瓷的鉴赏意义十分重大。
十、定窑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哲学对人类的影响
定窑自晚唐走向成熟之际,至金代数百年的烧造历史中。其优质的原料性能,保证了器物的洁白和俊逸,符合了人类崇尚白色的心理,也是引导着时代审美的上流社会使用最多的瓷器,定瓷成为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无时不反映着时代美学思想的最高成就。
古陶瓷反映了古人的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定瓷由于时代特殊,与其他古瓷相比,更多地表现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因而更具艺术性及欣赏性。看定窑一定要看历史背景、文化艺术,详细解读定瓷,对古人心灵深处情感和精神,更能加以了解。定窑特殊于此,定窑被后世推崇也在于此。
定瓷鉴赏绝非一日之功,要读很多好书,要晓很多好的道理,以平静之心,才能感受到那个美丽的时代、那些美好的东西,那才是人生的莫大享受。  
世间法则,皆在动静之间。定瓷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契合,动静拿捏得如此精妙,展现着那个时代人类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赏定瓷 --- 定窑龙首莲纹大净瓶
一、器物描述
    定窑龙首莲纹净瓶,1969年出土于河北定州北宋净众院塔基地宫遗址,为当时出土的55件定瓷之一,现藏于定州博物馆。
    根据同时期发现的宋代石碑所载,净众院地宫为北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所建,其中的器物应是当年及以前所制。
    该瓶高60.9厘米,上流口径2厘米,腹部最鼓处直径19.1厘米,底足直径10.1厘米。
    该瓶瓶身似一少女亭亭玉立,肩部丰满宽厚,肩向下渐渐收细,接近底足处最细,而后微向外撇,肩一侧斜上方有一龙首状流,肩以上为8节竹节状脖颈,竹节上接一草帽状圆盘,圆盘上又有一个管状细流。
    该瓶不但器型复杂、纹饰亦是精美。管状细流口沿、中部以及根部各有两道弦纹,中部弦纹上下两侧各划单层双线俯仰莲瓣纹一组。草帽状圆盘顶部又划双层双线覆莲纹花瓣一组,帽腰下折光素无纹,帽檐再向外折也光素无纹,圆盘下部依旧光素无纹,至颈部则有八层竹节。肩上部自颈根部起刻划三层覆莲瓣纹,第一层之莲瓣采用双层深刻刀法,瓣中央又刻一中心线,下两层则用单线配合旋削做出浅浮雕效果。莲瓣从上至下逐层扩大,仿佛光芒四射,又似有多层莲瓣层出不穷,极具动感。肩下方为瓶身最鼓的上腹部,横向刻划缠枝菊纹一圈,下腹部又刻四层仰莲瓣纹,莲瓣造型大而饱满,同样具有浅浮雕效果。各组纹饰相对独立,又在器型的统一下浑然一体,使整个器物美轮美奂。
    这样精妙的器物,必然是丰富的制瓷技术与极高的艺术修养相结合的产物。
二、工艺分析
    首先,制作这种大尺寸,又如此重要的订烧佛事恭器,选用的泥料自是十分精良,而且要求陈腐极佳,必须绢袋陈腐一年以上的优质精泥,才能保证这样器物的烧制成功。
    这件器物坯体的制作步骤是分拉坯,粘接而成。其中底部至肩部分了三段,实际一流的师傅一段就可以完成,但此件器物却用了三段,其中的道理未知,也许该器物工艺的特殊之处,笔者没有完全认知;竹节脖颈一段;法轮上下二段;上流一段;这样就是七段粘接,再粘接上龙首配件。竹节脖颈和法轮下部也可以是一段,此件器物由于没有上手研究过,因而不能准确判断六段还是七段。修坯后半阴干刻画,经水洗、阴干、上釉、晾晒等等工序再入窑烧制。
    粘接时各坯体含水量必须大致一致。这就要求师傅精心计算,掌控坯体干燥时间,在一定时间段内把全部坯体制完,然后粘接,否则坯体干湿差距太大将不利于粘接。   
    定瓷由于其特殊的泥料性能及窑工的精湛技艺,其引为自豪的薄胎俊逸,不是修出来的,而是拉出来的。拉出的坯体,用刀利坯越少,越能体现出特有的力度和俊逸,这件器物更多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件器物装烧工艺采用匣钵单件正烧技术。从其温润泛青的釉色分析,应在弱还原气氛下烧制。因而是使用木柴烧制的产品,从胎釉的结合和视觉表现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个时期定窑多采用煤来烧制,但精品瓷依然多采用木柴,这与审美和成本控制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时期的标本来看,精品瓷多釉色泛青应为柴烧。另,柴烧费工夫,要求烧窑的师傅技术要好,要懂得伺候火,相比来说煤窑要求的技术要低很多。填一次煤可以烧很长时间,升温也迅速。所以说柴烧的高成本主要是只要有好师傅,和费工夫。另煤窑火焰短,为氧化气氛,所烧成器物中含大量氧,所以颜色发黄,感觉颜色发污,不如还原气氛烧成的器物胎釉清澈干爽。
    古代用料没有现今科学的配方,因而古代工艺有局限性和特殊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瓶8节竹节脖颈,绝不仅仅是为了装饰美观,而主要是由于原料的性质在工艺上的一种解决方法。这个部分不仅较厚而且每节厚薄也存在变化,主要是为了产生力的分散,在高温下能够支撑法轮和上流的重量,从而保证器物的成功烧制。
    下部的瓶身也存在这种厚薄不匀,有规律变化的坯体结构,至于底足在拉坯之始更是要压实处理,不仅此件器物,超过一定高度的定窑立件,都存在这一工艺特征。以往人们认为定窑大件手拉胚粗糙,实际这正是古人的经验和智慧,以此保证器物成功烧制。
    定窑精品立件多内施薄釉,是为了烧制时里外收缩尽可能一致,保证器物成功率,此件龙首大净瓶,应该也存在内施薄釉这一工序。
    根据该器物的复杂性看,制作它的人必然是一个团队,而不是一两个人,因为只有图样设计、选料、拉坯、刻画、烧窑各个环节,都有极其考究认真的专业人士精诚合作时,方能有此佳作。一个人完成此类作品,那是难以想象的。
    定窑在此期间,虽然没有官办作坊的记录和证据,但肯定有相当规模的大作坊。这种难度极大的精品,就应是有一定规模的大作坊所出。
    对古瓷的工艺技术方面,现代研究一定求真求是,他反映着时代科技成就和诸多人文信息,千万不能模糊不清。对古瓷的艺术方面,一定要追求唯美,他也一定是唯美的,这种追求使我们和古人更为接近并升华情感。我们带着不贪婪、不功利、平和向善之心去认知,才能使我们在鉴赏古瓷的过程中,自身得到愉悦和完美。
三、器物的审美分析
    定窑的装饰以线刻为主,线与线结合形成面,线与面的结合形成图案的主体以及背景,这种技法以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为源头的。但它又不同于绘画艺术并且也不同于雕刻艺术,它是中国美术史上一支独立的奇葩。是图案与器型的完美结合。
    这件器物中的图案采取分组刻划的装饰技法,每组纹饰之间留白,形成美术心理中的虚,使各组纹饰相对独立,图案效果更为突出。而各组图案又分别有各自的疏密、大小,统一在器物上则形成一种巧妙的韵律美感。
    最上面的管状细流口沿、中部以及根部各有两道弦纹,中部弦纹上下两侧各划单层双线俯仰莲瓣纹一组。之所以用单层双线莲瓣纹,是因为流形比较细长,不适合装饰繁复的图案,但若光素无纹,则又显得空旷。细流与草帽状圆盘在器型上形成鲜明的转折,但在纹饰上则巧妙的利用莲纹形成一个整体,很好的协调统一了器型的变换。虽然同样是莲纹,圆盘顶部的莲纹刻划的小而密且具有浮雕风格,与流上简单刻划的宽大莲纹又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不同也是由器型的变换决定的,圆盘扁平因此要求所饰莲纹小而密。圆盘向下折的腰部和帽檐部分光素无纹,形成图案的“虚”,更好的突出了圆盘顶部与细流上的莲纹。下部的竹节纹瓶颈由于器型复杂,如果再装饰纹饰则有画蛇添足之嫌。因此则利用本身的器型结构之变化在转折处刻出“竹节”,而这竹节已说不清是器型还是纹饰了。在这里器型和纹饰已浑然一体无法分离。
    瓶颈下方的瓶身是整个瓶的装饰中心。瓶肩部以颈根部为轴心,呈辐射状刻划三层覆莲瓣纹,肩下方的上腹部,横向刻划缠枝菊纹一圈,下腹部至足又刻四层仰莲瓣纹。其中腹部的缠枝菊纹主要由横向的曲线构成,其图案效果婉转曲折动感极强,使观者形成横的、温柔而缠绵的心理感受。而荷花瓣图案则向上下辐射,线条硬朗直率,使人形成端正而硬朗的心理感受。上下两组莲纹与中部的菊纹在瓶身上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肩部平展而宽,所以饰三层略小的莲瓣纹,以使宽大的肩部不显得空洞,而下部器型向下敛收,所以饰四层高而疏的莲瓣纹,使足部不至于显的过于窄小。两组莲纹中间是瓶身最宽处,也是瓶身的视觉中心,饰一组缠枝菊纹。菊纹线条密集,弯曲丰富,容易形成视觉的焦点,并且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菊纹与莲纹中间留白,使莲纹图案更突出。留白并不是均等的,上宽下窄,是刻划缠枝菊纹的位置略偏低造成的,也是为了符合人的视觉心理平衡。在刀法的处理上也突出了以菊纹为视觉中心的这一特点,越靠近腹部菊纹则浮雕效果越明显,越靠近两端则用刀越浅、平。
    屹立在瓶肩一侧的龙首状流是这个器物的点睛之笔,在器型上打破了整个瓶身四平八稳的对称局面。使瓶身由静态转向动态。呼之欲出的龙首与婉转曲折具有行云流水般的菊纹都富有强烈的动感美,与具有稳定的静态美的莲纹与竹节纹相互映衬,动静结合,使器物即端庄又有韵致。
    总体来说,龙首净瓶上的各组图案即独立又统一,相互之间形成纵横、疏密、虚实、刚柔的对比,互补所短,结合器型的变化让整个器物统一而完美。
四、器物的用途、来源、演变。
    净瓶,梵语称“Knudika",音译为军持、捃稚迦,意为储水之瓶,又称净瓶、水瓶、澡瓶、澡罐等。为佛教僧众云游说法时随身携带之物,汉初随佛教传入我国。
    净瓶本是储水工具,又因其所储之水的用途之不同而功能有别,分为:佛前供奉、祭祀;饮用、或净手;佛教仪式之灌顶工具。
    关于净瓶样式的文字记载,目前所知最早见于唐代僧人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一书。义净于唐咸亨二年至天册元年(公元671年至公元695年)到印度学法,该书成于作者归国途中,多记载作者在印度所见所学。书中记载军持“其作瓶法,盖须连口,顶出尖台,可高两指,上通小穴,粗如铜箸,饮水可在此中。旁边则别开圆孔,拥口令上,竖高两指,孔如钱许。添水宜于此处,可受二三升,小成无用。斯之二穴,恐虫尘入,或可著盖,或以竹木,或将布叶而裹塞之。”
    这件北宋早期的龙首净瓶和书中所载唐代净瓶的基本样式并无两样,只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盖须连口”,指颈部的圆盘。“顶出尖台,可高两指,上通小穴,粗如铜箸,饮水可在此中。”即指上流。“旁边则别开圆孔,拥口令上,竖高两指,孔如钱许。”在这只净瓶则演变为龙首状流。显然,这龙首状流并非实用器的特征。而“可受二三升”的大小是为了方便携带,而此龙首净瓶的规格显然比这个规定要大的多,携带起来极为不便。因此,可以确定这件器物并非日常使用的实用器。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很多祭祀专用器物其实都是由生活用品发展而来的,佛教贡品亦复如是。根据佛教的习俗,僧众所用的一切器物皆可做为贡器,因此很多生活用品则逐渐发展出一个专门用来祭祀供奉的分支,而这个龙首大净瓶就属于此类。      
五、纹饰寓意、起源、演变。
    此龙首净瓶的装饰图案主要以莲瓣纹为主。莲纹是我国传统图案中应用最广泛的图案之一,也是佛教艺术乃至全世界的人类艺术中应用最广泛的图案之一。
    莲瓣纹图案起源于对植物荷花的艺术加工。
    现代研究表明,荷花是地球上起源最早的被子植物之一,生命力极强,早在人类出现的一亿年前它就在地球上广泛生存了。它是人类最早的食物之一,根、茎、叶、花、种子,全株都能食用且味道甘甜可口,并且具有药用价值,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它不但实用性强,观赏价值也很高,其花、叶色、形俱美,且香气宜人。因此,在人们心目中荷花是一种完美的植物。
    我国第一部字典《尔雅》第十三篇<释草>这样介绍它:“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尔雅.释草》里面关于植物的介绍一般都是两三个字,唯独对荷的介绍最为详细。这句话意思是说,荷花也叫芙渠,它的茎名字叫做茄,它的叶子叫蕸,它的本根叫蔤,它的花叫菡萏,它的果实叫莲,它的根叫藕,它的种子叫的,种子的中心叫薏。但是随着时间以及地域的变换,这些名称以及它们所表述的意义发生过很大的改变。历史上荷花在不同的地区及地域又别称为莲花、藕花、芙蕖、芙蓉、夫容、水芙蓉、草芙蓉、水华、水旦、水芝、泽芝、玉芝、玉环、青莲、菡萏等。
    我国至今为止发现的以荷花图案做装饰的美术作品最早见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青铜器上:人民大会堂湖北馆藏的湖北京山出土的春秋早期“曾仲游父壶”,壶盖装饰有一圈仰起的莲瓣纹;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河南博物院藏的两个春秋莲鹤方壶,壶盖顶装饰有两层仰起的莲瓣。其后在众多的美术作品中都有莲瓣纹出现。
    古往今来所有艺术形象都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往往是由它最初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荷花根据它完美的价值与丰富的植物属性,也同样衍生出了丰富的文化属性。
    现代流传最广的宋代学者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这样形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谓是对于莲花精神在文人雅士心目中的最高概括。然而,在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中它的象征意义又与这种雅士文化略有不同。在民间,荷花不同的部位分别有不同的代表寓意,但总体不脱离多子、有情、清廉、恩爱、繁荣、和平的意思。而在佛教中莲花即是佛的化身,代表智慧、清静、圣洁。
    因莲花又称“荷花”,“荷”“和”同音,所以应用在瓶类器物的装饰中通常称之为“荷瓶”,与“和平”谐音。一件器物含有如此多的寓意,必然不是普通匠人所制,其样式应是由专业人士精心设计而出。随处可见的莲纹与其它吉祥纹饰结合后应用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又有着不同的寓意。
    瓶身上下两组莲瓣纹中间刻有一组缠枝菊纹。
    菊纹,也是我国出现较早的一种吉祥图案。菊又称鞠、寿客、节华、更生、金蕊、黄花、女华、九华、帝女花等。与荷花一样,菊花在我国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因其发音“菊”谐“吉”音,而被广泛应用。又因其植物属性“延年益寿”而被称为“长寿花”。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缠枝花代表绵绵不绝、繁华,缠枝菊纹则代表“长寿”(缠寿之谐音),应用在此处即表示“荷瓶缠寿”,即“和平长寿”。应为北宋建国初年,供奉者期盼国家和平长寿之意。
六、器物品级
定窑的分级,笔者纯粹从个体瓷器质量和艺术成就进行品级分析,主要结合胎、釉、纹饰综合考虑,而不过多考虑存世的多少。世存定瓷的稀有性并不决定器物的艺术高度,当然过去艺术成就高的器物比例一定相对较少,1000年后的今天,大家见到的定瓷本身就不多,不能用稀有性来衡量器物的艺术高度和价值。
    大多胎体轻薄、洁白、纹饰精美为上,以五代、北宋早期居多,就目前中外博物馆藏品,其精品不过十之一二。如世界上最好的定瓷博物馆——定州博物馆的定瓷,大多也只是普品而已。现今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定瓷藏品,根本代表不了定瓷当年的辉煌,如台北故宫收藏的定窑基本都在普品之列。在遗址及定州出土的精美瓷片,让人知道了定瓷精美的程度,令人惊心动魄。
    宋时定瓷被评为“天下第一”,明清时期唯定瓷可与成化斗彩媲美,定瓷当年的辉煌和艺术成就并不是现今人们所认知的。
    举例:
    一、二级精品:定州博物馆龙首大净瓶、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所藏孩儿枕等。
    三、四级上品:定窑遗址仕女枕、少量宋早期精美颜色釉、部分精美龙凤纹饰官窑制品。
    五、六级中品:宋早期颜色釉、大部分龙凤纹饰官窑制品,晚唐“官”、“新官”及大部分有款识的精白瓷、大量精细刻、划、印花等。
    七、八级下品:普通大量刻、划、印花产品,及白度较高的素面产品等。
    九、十级次品:接近土定的刻、划、印民用品及素面粗白瓷产品等。
    笔者大体进行十个等次的分级,这种分级很多人也许不会理解,如果大家留意一下定州、遗址博物馆的残器、瓷片标本的精美,就会知道定窑有多么的辉煌。
    该定窑龙首莲纹净瓶器物的品级:
    1、瓷器质量共分十级,该器物为一级。仅从胎釉来看,这件器物虽然很好但达不到一级,由于其制作难度极大,弥补了这一缺憾。
    2、艺术成就共十级,该器物理所应当为一级。
    综合以上全面分析,在十级标准中,该器物品级为一级+。在定瓷中位列第一,属国宝级,当之无愧。
七、此次活动的历史、文化背景
    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载体,记录下古代生产、生活、技术及艺术信息。但工艺技术和文化存在延续性。所以,鉴赏和研究定瓷要考虑这种滞后现象。
    晚唐、五代社会极不稳定,朝代更迭,多次战火未能阻碍定窑的发展,而且在此时步入高峰。此时期,各种形式的政权都持开放的态度,力求恢复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因而促成了该地区文化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定窑在动荡之秋,不断吸收、进取、审时度势,成熟发展到规模巨大,地位凸显。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定窑器物上更能体现出融合了多元文化又统一起来的这一地域特征。
    晚唐五代时期,由于特定的政治格局,整个社会各方面的艺术面貌明显突出地方文化色彩。其原因虽然社会动荡,文化交流频繁,但各政权相对独立性、区域性较强,因而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文化及审美取向。
    研究定窑,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下,一定要考虑燕赵文化的地域特殊性。深厚久远的燕赵文化,作为中国主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区域独特性,铸就了定窑独特的气质,亦如燕赵大地发生的无数慷慨悲歌和铮铮铁骨,件件定瓷,娓娓道来燕赵大地那远古纯朴而率真的宝贵人文精神。宋早期的定瓷,由于工艺技术和文化存在延续性,具有明显五代文化特征。
    此次塔基佛事活动在公元995年,距北宋建国35年,南方战事刚刚结束,北方大辽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边陲重镇的这次大活动,并不是歌舞升平,甚至有政治意味,和安定人心,凝聚百姓的作用。
    北宋建国,结束了五代十国武将自重、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但此时的华夏大地,与北宋并存的政权还有:辽、西夏、大理、越黎朝、高丽、西州回鹘等等。在这诸强并存的特殊时代,大宋的开国君臣审时度势,睿智开明,大力减轻人民赋税,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促进了社会的大繁荣。并采取重内轻外,重文抑武的国策,广泛吸纳文人士大夫参政,并由此引出了儒学的兴盛。温文尔雅,尊师重教,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使全民的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政治的清明,思想的自由,各种文化艺术频繁的交流、融合,生产力得到了迅猛发展,从而使北宋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与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早期,整个社会注入了新鲜的政治、文化因素,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定瓷在此时期,烧制水平和产量迅速提升,有些品种达到了定窑烧造历史的顶峰。部分此时期的定瓷,往往被后世鉴赏家、收藏家误读为北宋中晚期的产品,皆因代表宋代制瓷最高水平的“五大名窑”,都出现在宋代中晚期这一错误概念。
    北宋早中期,国家刚刚建立,其国策先南后北,蓄势待发。看似柔弱的定窑,实则胎薄质坚,名品叠出,尽显坚强风骨。我们鉴赏和鉴定时,针对不同的烧造阶段,对定瓷所表现出的社会背景下的人文气质特征,也就是时代气息,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继晚唐五代的飘摇,宋朝边陲的动荡,定窑在风雨中磨砺出宋早期的精绝。看定窑一定要看历史背景、所处位置、文化交流等。定窑特殊于此,定窑被后世推崇也在于此。
    鉴赏定瓷,天雨流芳。
八、定窑的艺术来源
    定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石刻在汉代就大量出现,丝织品质量最精、大量贡御可追溯到唐代,书法、绘画、青铜器、玉器……在定州朝朝代代、兴盛不衰。
    艺术的相互借鉴,元素的相互使用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形式。定窑的艺术来源,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而对于专项的研究和揭示,主要来于哪一种确实是个大问题。
    艺术形式,按照黑格尔的理念学说,起源于先验性形式美。任何一种审美形式的演变, 都是审美形式的内在演变, 是一种形式对另一种形式的否定之否定。因此,一种审美形式的产生,必然是既存的审美形式的内在要求和发展。瓷器的审美形式的演变,也必然是按照瓷器内在的审美形式和媒介的要求而变化和推进的。通俗的说,瓷器的审美形式有着自己内在的,不依赖其他审美形式和媒介的规律性。但是,审美形式依赖与审美内容,而审美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来自于生活和人类环境的。因此,任何一种审美形式的产生和变化都可以在生活本身找到其来源。
    瓷器如此,缂丝如此,绘画如此,雕刻也是如此。当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艺术形式也会相应地从生活吸取符合自身特定属性的成分。但是,并不是每一种都艺术形式同时发生变化的,有的可能早些,有的可能滞后些,滞后的就有可能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借鉴嫁接。
   实际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任何时代艺术形式都具鲜明特点,也都存在共性。因此,定窑的纹饰既有中国唐宋瓷器自身发展所必然达到的结果,也不排除瓷器,缂丝和绘画的宋代风格是同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存在这几种艺术形式互相借鉴的情况。
    这件器物,肯定是最优秀的师傅,根据瓷器自身特点所做的专业设计。当然,此件器物为定烧,也存在由文人或佛教人士参与了设计。刻划之前,肯定存在范本,但根据流畅性及线条的转折效果,似乎不存在刻划前在器物上线描,最起码没有全部线描。可想而知,刻划师傅的艺术功力之深。
    根据纹饰的装饰效果和刀线痕迹,我反复观察、分析,认为刻划工具除修坯刀以外,最少还使用了两把刻划刀。至于行刀次序,先从哪里刻什么开始,最后刻什么,瓶子在手中转动方向等等,还没有准确认定。解决这个问题,对定窑刻划艺术要求很深的理解,对我也具有挑战性,我会努力解决。

九、定州二塔基定瓷的分类
静志寺塔基地宫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用来安葬自北魏以来该寺的历代舍利。1969年被发现挖掘,出土的115件瓷器基本都是定瓷,且多有“官”字及各类形式的铭文。
净众院舍利塔是北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为葬修建该寺的高僧义演等人所建的舍利塔。1969年发现并挖掘该塔基地宫时,共出土了文物l06件,其中55件定瓷。
两个塔基的定瓷多为上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定窑当时的水平。从鉴赏和研究而言,二塔基出土的定瓷应按三个来源进行分类:
   (1)、专为此次佛事活动的定烧器物,但并不一定是一个作坊的产品。
   (2)、定州为定瓷的集散地,各界虔诚弟子在市场拣选了一部分。
   (3)、晚唐五代遗留的定瓷,此次活动入藏。
    根据塔基出土的文字资料及器物墨书;根据器物的工艺特征及用途等等,如果拿到塔基的考古报告,以我们夫妻对定窑的认识和知识结构,基本能够划分清楚。
    这种区分,有利于塔基出土定瓷的集中鉴赏,进而分析出器物的性质和档次,并结合时代的政治、文化、艺术背景,更加深入分析此次活动的性质和作用。解决历史及定瓷的一些问题,这种分类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静志寺和净众院二塔基建立相隔18年,结合宋早期政治、经济、文化改变情况,分析两个塔基器物整体艺术区别,这对宋早期人们审美追求的变化、对定瓷的鉴赏意义十分重大。   

十、定窑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哲学对人类的影响
     北宋建国,结束了五代十国武将自重、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但此时的华夏大地,与北宋并存的政权还有:辽、西夏、大理、越黎朝、高丽、西州回鹘等等。在这诸强并存的特殊时代,大宋的开国君臣审时度势,睿智开明,大力减轻人民赋税,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促进了社会的大繁荣。并采取重内轻外,重文抑武的国策,广泛吸纳文人士大夫参政,并由此引出了儒学的兴盛。温文尔雅,尊师重教,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使全民的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政治的清明,思想的自由,各种文化艺术频繁的交流、融合,生产力得到了迅猛发展,从而使北宋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与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鉴赏古瓷,传统认为是文人风雅之事,也认为只有读书人方能博学好古,才配博学好古,实际不然。看历代文人墨客鉴赏,无外乎鉴其年代,赏其形制,偶有深入,则简单阐述一下历史和艺术。这种鉴赏,是文人读经,不过是识字而已。
    鉴赏古瓷和修佛一样,以平常、平静之心,去观赏瓷之韵、瓷之魂、瓷之自然,感受着浴火而生的瓷器带给我们的清净之心。
    人们对美的认识,源于对自然的依附和崇拜。在人类的进程中,创造并总结出文化的意识和深层次的理解,定窑器物可以理解成那个时代人们对美的阐释及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且那个翩翩君子的农业国度,美更贴近自然,美更贴近心灵。当我们对定窑器物不断认识中,加以赏析,经过审美和思想的回归,定会得到那个时期一种闲适,一种雨露花香的感受。进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情感也会随之跃升,使生活更富有情趣和关怀。
    万象生物都知道生存就要适应自然,也知道自然有规律和法则,违背了就要受到惩罚,甚至失去生存的权力。
    智慧生灵人类,为了更好理解和适应自然,产生了各种能够感知的“艺术”。这是人类为了更好生存,回归自然的一种“修行”方式。所以,艺术只有符合自然规则,方能得到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闲适。
    清心、寡欲、向善,人也就在自然中找回了“自我”。这就是所谓“内涵”出“境界”,“境界”得“超脱”,实际“超脱”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正常”。不过是人类在欲望中,背离了自然,又用“艺术”的形式努力去找回。
    赏瓷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为,是关照瓷器之时,道德和灵魂的一种升华,众生皆可为。
    定瓷,天雨流芳。


分享到:  AA AA AA AA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俨唐古瓷馆|弹弹123|手机版|四川省大图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蜀ICP备14005276号-1 蜀ICP备14005276号

GMT+8, 2024-5-6 17:07

Copyright © 2014 大图水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