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 崖柏(学名:Thuja sutchuenensis)为柏科崖柏属的植物。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上世纪90年代曾因数量稀少未被发现宣布为灭绝物种,21世纪初在重庆大巴山地区发现少量植株,属于濒危物种,禁止采伐。 柏科(Cupressaceae)崖柏属(Thuja)6种常绿针叶树的统称,原产于北美和东亚,可供观赏及生产用材和树脂,与罗汉柏(false arborvitae)近缘。崖柏为乔木或灌木,常成金字塔状,具薄的鳞片状外树皮和纤维状内树皮,水平或上升分枝,形成特有的扁平、浪花状小枝系,每小枝有4行细小的鳞片状叶。幼叶较长呈针状,在某些种可与成熟叶并存。雌雄同株异枝,毬花著生于枝端,雄毬花圆形,淡红或淡黄色;雌毬花很小,绿色或带紫色。成熟毬果单生,卵形或长圆形,长8~16毫米(约1/2吋),有4~6对(或3对,多至10对)薄而易弯的鳞片,顶端成厚脊或突起。[1] 中文学名 崖柏 拉丁学名 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 别 称 太行崖柏 二名法 Thuja sutchuenensis 界 植物界 门 裸子植物门 纲 松杉纲 目 松杉目 科 柏科Cupressaceae 亚 科 侧柏亚科 属 崖柏属 种 崖柏 分布区域 四川 、重庆,大巴山地区,太行山,吕梁山 成树高度 5-6(10)米 生长时间 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目录 1 形态特征 2 生长习性 3 分布范围 4 特种现状 形态特征 编辑 高5-6(10)米,树皮灰褐或褐色,长条薄片状开裂。枝密集、开展,小枝扁平、多排列成平面。叶除幼苗期针形、刺形外,全为鳞形,长1.5-3.0毫米,交互对生。雌雄同株,花单性,单生小枝顶端。球果椭圆形至卵圆形,长6.0-6.5毫米,当年成熟。种子扁平,两侧具薄翅。 灌木或乔木;枝条密,开展,生鳞叶的小枝扁。叶鳞形,生于小枝中央之叶斜方状倒卵形,有隆起的纵脊,有的纵脊有条形凹槽,长1.5-3毫米,宽1.2-1.5毫米,先端钝,下方无腺点,侧面之叶船形,宽披针形,较中央之叶稍短,宽0.8-1毫米,先端钝,尖头内弯,两面均为绿色,无白粉。雄球花近椭圆形,长约2.5毫米,雄蕊约8对,交叉对生,药隔宽卵形,先端钝。 幼小球果长约5.5毫米,椭圆形,种鳞8片,交叉对生,最外面的种鳞倒卵状椭圆形,顶部下方有一鳞状尖头。未见成熟球果。本种与朝鲜崖柏的区别在于鳞叶枝的下面无白粉,中央的鳞叶无腺点。[2] 植物形态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提供并参与编辑 崖柏全株 崖柏全株(2张) 崖柏枝叶 崖柏枝叶(1张) 生长习性 编辑 阳性树,稍耐阴,耐瘠薄干燥土壤,忌积水,喜空气湿润和钙质土壤,不耐酸性土和盐土;要求气温适中,超过32度生长停滞,在-10度低温下持续10天即受冻害。 分布范围 编辑 崖柏属的其他亚洲种还有日本鲜崖柏(T. standishii, 即日本香柏;金字塔状乔木,在原产地高15米,具淡红棕色树皮和亮绿色叶)、朝鲜崖柏(T. koraiensis, 灌木或小乔木,高近10米,枝条开展,叶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银色)等。崖柏木材淡黄色或淡红棕色,质地轻软而耐用,芳香且易加工。巨柏(T. plicata, 即巨崖柏、大侧柏)是最重要的用材树种。 金钟柏(T.occidentalis, 即美洲崖柏)的木材亦常用。 产中国重庆城口,生长于海拔1400米左右土层浅薄、岩石中。 特种现状 编辑 濒危种。该种是1982年在重庆城口县的一个分布点上采得标本的。由于森林已被砍伐,以后曾多次去原产地调查,都没有再找到,被重新发现,且于重庆城口县悬崖上现存一定量的崖柏及枯死之遒枝。 特别提示:根据CCTV官方报道,所谓的太行山崖柏(即侧柏)和植物学上的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并非一物,绝不能混为一谈。[3] 自2013年市场疯炒后,先后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发现崖柏,并遭到疯狂的乱砍乱伐,许多活体被连根挖掉,更有甚者,将坡柏冒充崖柏也被砍伐,地方森林公安已加大整治力度,出重拳打击。 [attach]2961[/attach] [attach]2957[/attach] [attach]2960[/attach] [attach]2958[/attach] [attach]2956[/attach] [attach]2955[/attach] [attach]2953[/attach] [attach]2952[/attach] [attach]2959[/attach] |
|手机版|大图雕塑·城市环境艺术
蜀ICP备14005276号-1
蜀ICP备14005276号
GMT+8, 2025-5-9 17:33
Copyright © 2014 大图水晶